11月16日,《央视军事》发布了有关东部战区某合成旅的训练视频,其中出现的装备让人眼前一亮:10年前问世的20管122毫米轮式火箭炮,国产卡车炮最著名的半成品——PCL-09式,两者的配合堪称一绝。而后面更“惊艳”的装备,是问世数十年之久的红箭-8、红箭-73,这可就有点意思了。
▲红箭-73的经典外形非常好认
国产制导火箭炮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本世纪初的03式远火,到2010年前后,技术发展促进了火箭炮的进步。国内除了改进原有、出口型号外,还顺势推出了一款122毫米制导火箭炮,履带自行底盘加上双联装20管一体式发射器的设计,性能相当优越(所以至今依然没有替换型号出现)。随后,陆军又装备了一款轮式衍生型号——在越野底盘上安装一个20管发射器。也正是这一时期,国内开始发展被称为身管火炮潮流的卡车炮,最终成果PCL-09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炮口向后,这种过渡设计在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快就被更优秀的PCL-181取代。相比于外界耳熟能详的各种重型装备,这性能勉强的两款轻型装备,其实才是大部分中/轻型合成旅的常态。
▲1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是款挺不错的装备
相比之下,红箭-8问世于80年代,虽然当时出口成绩很好,但性能放到现在属实有点勉强。而红箭-73干脆就是70年代的作品,仿制苏联AT-3的经典外形,甚至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特色,穿甲水平肯定是不够用的。因此,红箭-73/红箭-8沿用至今,最常见的解释就是,两者与著名的“67式木柄手榴弹”一样产量巨大,消耗至今也没用完。然而,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带有“导弹”两字的装备不管性能、造价如何,保存条件都比较严格,像手榴弹、子弹这种动辄保存数十年,拿出来仍然正常用的情况,在导弹类装备上是很难发生的。反坦克导弹是导弹家族中的“弟中弟”,也依然逃脱不了这个定律。国内现在使用的红箭-73,外形看似原始,但实际上和冷战期间的库存没有关系,它与空军现役歼-7G、海军053H3的定位,其实是一样的。
▲PCL-09式卡车炮是典型的过渡装备,性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