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空军装备的发展,“20军团”的三款已大批量装备部队。关于这三型战机相信航知的粉丝都不陌生,此前,航知介绍的硬核知识也不少,但在昨晚的CCTV-7《兵器面面观》节目中,着名空军装备专家宋心之与《军迷之眼》栏目导演吴龙飞以实战及拍摄角度聊“20”,航知在此以关键词形式梳理。
气动布局歼20
相信你的朋友圈曾被下面一组最科幻的“威龙”大片刷屏,摄影师吴龙飞为它取名“暗夜光影”——在昏暗的环境下使用科技蓝的灯光勾勒出歼20机身,充分展现了线条感。
吴龙飞/摄
要知道,歼20的全球首创的“升力体边条翼鸭式气动布局”可不仅仅只是“花瓶”,通过一系列措施综合运用,既可以完美地兼顾了飞机隐身和机动性能,还有效地增强了飞机作战能力。
吴龙飞/摄
在2022年的空军长春航空开放活动上,歼20首次展示“上升满滚又突然侧转”的战术动作。军事专家宋心之介绍,这个动作的含义就是“先防御,后立即转为进攻”。这一高水平动作代表了中国在对于飞机的操控设计这方面完成的非常出色,走在了先进气动布局的最前端。
电传系统直20
电传操纵系统是整个飞机操纵系统的一次革命。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升力和操纵力矩的浮动范围扩大了很多,人们想到可以通过传感器“告诉”计算机飞行员的意图,从而完成飞行。因此,直升机的操纵品质、操纵反应度相对于原来的机械时代来说有了巨大提升。
吴龙飞/摄
直20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多项直升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在直升机的中枢神经——飞行控制系统上,直20取消了原来的操纵杆系,采用电传操纵系统。操纵性敏捷性更好,重量也大大降低,飞行品质更好。
远程运输运20
从第十届(2014年)珠海航展,运20以原型机涂装面世,到列装部队后“穿”上军装,到2021年珠海航展地面静展换为低可视度的军装,再到2022年长春的空军开放活动的运油20……“胖妞”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衣服”和功能,这也代表了运20一路走来的发展。
摄影师吴龙飞回忆起拍摄航展“家族照”时,唯一“爆框”的运20格外醒目。它的“大”反映出载重大、航程远、中国空军的远程运输能力逐渐提高。军事专家宋心之介绍战略运输机并不少见,但可贵的是具备战略运载能力和战术起降能力的战略运输机。换句话说,衡量运输机能力的关键不仅仅是运载能力大,还有它机场的要求。如果在跑道短、条件差的机场也可以轻松起降,那么战略物资将会被更快、更准地投送到最前线。
吴龙飞/摄
“大象漫步”是否有实战作用?
关键词:大规模集结、小间隔
“大象漫步”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于作战需求,飞机通常需要大规模高密度进行编队作战。
试想,两架飞机起飞,飞出很远再进行180°转弯,后面的飞机再跟上……这一系列动作不但集合动作效率会低很多,还会有暴露目标、浪费燃油等风险。因此,飞机在地面上提前以密集的队形开车、滑行、起飞,这样可以有效节省起飞和空中编队时间。最短时间内将所有飞机放飞不但考验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更是考量整个空中作战指挥体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片
那么,这套动作究竟有多大难度呢?首先,要大规模集结本机场所有本型飞机并全部做起飞准备,这一条就很难了。再加上现代战机的重量和升力增大,飞机尾流也增大,起飞时要保持安全的尾流间隔。因为前机的尾喷流是废气,如不小心很有可能会造成后机的停车、喘振、发动机工作不正常等危险情况。因此,“大象漫步”一套完美的流程下来后与实战战场上并无差别,严谨配合、米秒不差。
拍摄“大象漫步”有多难?
风险区:进气道、尾喷口
按下快门并不难,但据曾拍摄过我军运8、运20、歼教9、歼7、歼10C、初教6等机型的“大象漫步”的《军迷之眼》导演吴龙飞介绍,“大象漫步”是所有在地面拍摄航空器手法中是难度最高的。
飞机从机棚里整齐地滑出→→跑道上形成阵型→→飞机撤出→→回到机位,这些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紧密配合。
吴龙飞/摄
拍摄“大象漫步”对于拍摄机位的续航也有非常高的要求。航拍机的起飞时间、与飞机互动的时间与点位、地面的多个机位撤出时间、布置规划都有非常严密的要求。
来源:航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