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于无人之境 铸智胜刀锋(2)

2023-08-07 16:51:01 来源:人民网

长空瞰敌、精锐制胜

“无人机是用来打仗的,身入战局才能提升战力”

首次参加军兵种联合演练那年,李阳满怀希望奔赴演练场,却不曾想,行动方案中他们的任务概括起来就一句话——配合蓝军先期侦察。

战场靠实力说话。李阳给自己定下规矩:每一次飞行都要打破舒适圈,都要真出汗,练出真功夫。

练就“火眼金睛”。不满足于给了目标照片“按图索骥”,他们与特战旅、地导旅联训,在给定时间找线索,练发现速度,练辨别真伪智慧。

练就“神射金手指”。从平原荒漠打到高原海疆,从提前确定打击目标到临机指定目标,从打固定靶到打移动靶……李阳历练“千钧一发”的心理承重力。

练就“体系一张网”。他们主动扩大联训“朋友圈”,上门请教、请兵联训,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当好关键要素。

应对战场上的想不到,就是要平时主动想得到、练得到。

那天,新员马子淞操控无人机起飞,舱内突然画面卡滞,出现故障代码,告警信号响起。

“飞机失联!”马子淞话音有些颤抖,看向一边的李阳。飞行千万里,通联一线间。对无人机飞行员来说,最怕的是失联失控。

“别慌!”李阳冷静判明故障原因,果断切换频段,重新建立链路通信,再次掌控飞机。

“遇到特情险情,李阳从不慌张。”与李阳并肩战斗多年的余瑞超介绍,李阳对无人机飞行可能遇到的特情进行过系统研究,实力造就了他的底气。

于无人之境 铸智胜刀锋

李阳为机务人员共同研究装备。刘载誉摄

突破超越、勇闯新路

“没有创新的精神,就对不起新质力量的角色”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李阳喜欢的一句话,他坚信这里曾经种出“蘑菇弹”,也能飞出“新天地”:“战斗在新领域,每一步都在填补空白、书写历史,要和自己较劲。”

那年,李阳奉命执行某项精准打击试验任务,他提前深入研究地形地貌,制定相应战术战法,精准命中目标,一举创造在高空临界值发射导弹、地照小目标精准打击两项纪录。

打击完成,李阳却没有止步,他驱车数十公里,步行数公里,顶着烈日绕着靶场走了几个来回,实地测量和评估毁伤效果,揣摩最优打法,力争打得更准更好。

“新装备就像一个球体,越往外探触,就会发现越多的未知数。”在“无人之境”,李阳深知自己只是个学生,必须拿出更多精力研究攻关。

近年来,李阳积极参与建立团军事理论研究库,博览世界先进作战理论,推动理论攻研往深里走;参加装备研究小组,与院校、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深入探讨故障成因,推进装备升级。

就这样,李阳和战友们先后主导突破了多项重大技战术难题,让无人机逐渐走近战场中央。

于无人之境 铸智胜刀锋

李阳与任务组成员对任务情况展开分析。余红春摄

锁定目标、奋进一流

“当一枚燃烧自我的火种,点燃新质战斗力的熊熊火焰”

在李阳的办公电脑里有两个不断更新的文件夹,记录着他这些年奔跑的步伐。一个是他曾驻地的地图包,几十个机场都留有他征战的足迹;一个是飞行航线的地图包,保存着数十条崭新航线。

每每翻阅这些,他总是伴随着喜悦:“这都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

随着团里任务不断攀升,人手分散多片连轴转。李阳深感如果不转变组训模式就无法应变。

在团里提出“一个无人机大队就是一个作战单元”设想后,李阳主动带领大队验证,将作训、情报、后勤等各类专业要素整合进大队,创造性孵化出可独立执行任务的作战班组。

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验证“前沿起降、远程操控、集中指挥”运行模式,大幅提升机动能力。

查看大队人员花名册,一组青春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有朝气有锐气,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目标。

一流的标准是什么?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强军目标,他组织大队展开讨论,为每个专业、每个分队、每名同志设计关键目标和考核标准,制定《人才分类培养手册》,使相关专业培养周期缩短一半。

一边要执行大项任务,一边要带教新员,训练资源有限。李阳和战友们探索“战中训”组训方法,通过活用地面训练资源、巧用战训转换时机、主用战训任务平台,实现能力快速进阶。

“我们是无人机的种子团队,要燃烧自己,点燃新质战斗力的熊熊火焰”。对于未来,李阳充满着期待,他深知在强军时代,唯有奋斗,才能书写最美青春。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