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乌谈判事宜,克里姆林宫18日作出最新表态,乌克兰在谈判中立场不一致,基辅经常变来变去。这是俄乌新一轮谈判难以展开的一个现实原因,而俄方之前曾指出,乌方立场的变化背后有美国的因素。
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联合西方盟国加大对乌克兰的经济与军事援助,进一步升级对俄制裁力度,不仅没有运用其大国影响实现劝和促谈的目的,反而有意无意推动战事无限延长。究其原因,是希望重复“发战争财”的历史,在俄乌冲突中坐收渔利,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并继续维护美国霸权。
首先,借助俄乌冲突,可以实现美国继续操纵北约、拉住欧洲,消耗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目标,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
二战结束以来,欧洲一直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下生存发展,北约也成为美国控制其欧洲盟友强有力的工具。但冷战终结以及苏联解体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与希望,欧洲希望摆脱美国控制,发出“自己的声音”,走向战略自主,这不可避免地对美国的霸权地位以及在欧洲的地缘战略利益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尤其是此次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特别军事行动”,俄与美西方关系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也给美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美国借助俄乌冲突,使欧洲再一次置身战争带来的恐惧中,俄则不得不承受美西方的极限制裁,乌克兰则成为美国对付俄罗斯的“棋子”与代理人。但美国却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从现实来看,俄乌冲突的剧本基本上按照美国的导演向前推进,北约在俄乌冲突中得到“重生”,显示出新的活力,长期保持中立的芬兰、瑞典表态寻求加入北约,这势必掀起新一轮北约扩张的浪潮。俄乌冲突发生后,德国马上宣布加大防务投入,向冲突地区提供武器,二战后长期奉行的战略克制与和平主义被快速突破。美国大力渲染的危机感与“战略焦虑”不可避免地向全球扩展,亚洲方向上,日本一些政客也乘机也呼吁美日“核共享”,参照北约标准将防务经费提高到GDP的2%,无疑给地区与全球政治带来新的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