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奇拉安宫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5年7月23日,俄罗斯与乌克兰计划在这里举行第三轮直接谈判。这是一次备受瞩目却又令人忧心的会晤,仿佛是一场注定难有突破的表演:幕布尚未拉开,观众便已猜到结局。然而,这场“再谈”的背后蕴藏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与精心编织的政治算计,让人不禁思考:谈判到底是为和平铺路,还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权宜之计?
泽连斯基的态度转变引人注目。不久前他还坚持强硬立场,指责俄罗斯阻挠和平进程。但近期他突然公开宣布愿意与俄方重启对话,并主动提出举行第三轮谈判。乌方态度的转变恰逢美国重新启动对乌军援计划、德国紧急加码远程武器供应的敏感时刻。
泽连斯基内阁的大换血也不容忽视。多位被视为“深得华盛顿青睐”的新官员接连上任,这一系列操作似乎在向外界传递某种信号:乌克兰愿意配合美国的战略节奏,在外交层面展现“和平诚意”,以换取更强有力的军事与财政支持。这不是简单的态度转变,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配合”。
俄罗斯方面并未彻底拒绝谈判。尽管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多次强调双方立场在备忘录草案上“截然相反”,需要“大量外交工作”,但克里姆林宫并未关闭谈判大门。普京在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话中,公开感谢土方推动谈判的努力,表面态度温和,实则暗藏深意。
表面上的“和平之舞”背后是各怀鬼胎的“博弈棋局”。乌克兰此时高调推动谈判,实为拖延战线、争取时间。当前乌军弹药告急,导弹与防空系统库存告罄,至少需一个月以上才能恢复。谈判期间正好为德国交付“金牛座”远程导弹、“爱国者”系统等先进武器制造窗口。历史的回声不可忽视。从“明斯克协议”到伊斯坦布尔,俄罗斯早已对西方国家的“谈判套路”心知肚明。口头上谈和,实则暗渡陈仓;表面上拥抱和平,实则为战备争取喘息时间。此次俄乌会谈很可能重演这一“老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