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紧张时刻。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代号“狮子的力量”的大规模空袭,目标直指德黑兰的核设施及军事基地。据伊朗卫生部6月15日通报,空袭造成224人死亡、1200余人受伤,这是近年来伊朗遭受的最严重单次袭击。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随即发表声明,誓言以色列必将受到严厉惩罚。
空袭发生后仅数小时,伊朗便展开首轮反击。以色列军方证实,13日当天伊朗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100多架无人机,以军防空系统全力拦截。随后,6月15日至16日凌晨,伊朗再度发动多轮导弹袭击。据以色列国防军统计,截至16日上午,伊朗累计发动了11轮攻击,共发射约370枚弹道导弹和100余架无人机。最新一轮袭击导致以色列境内5人死亡、92人受伤,海法港发电站等重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目前,关键设施成为双方打击焦点。卫星图像显示,以色列空袭击中了伊朗纳坦兹铀浓缩设施的核心厂房,并摧毁了布什尔省两座炼油厂,导致伊朗天然气日产量骤降1200万立方米,占全国产能三分之二。伊朗则采用了新的战术反击:革命卫队发言人透露,其在导弹群中混入高超音速导弹,利用末端变轨能力突破以军防御,成功击中特拉维夫周边军事指挥中心及内塔尼亚胡私人住所所在地。有消息称,16号当天以色列国防军突然用波斯语发布撤离警告,要求伊朗核设施周边人员立即离开,这被普遍解读为新一轮打击的前兆。
国际社会紧急介入调停。6月14日,中国外长王毅分别致电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与以色列外长萨尔。王毅表示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全,同时强调中方愿为推动局势缓和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而在与以色列外长的对话中,他直接指出反对以色列违反国际法以武力袭击伊朗,要求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冲突升级。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一天与特朗普通话50分钟,主动提出由俄方担任调解人,特朗普随后公开回应称愿意接受普京调停。
美国立场耐人寻味。尽管特朗普声称美国未参与以色列行动,但其军事部署引人关注——6月16日,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紧急从南海转向驶向中东;同时,至少30架KC系列加油机密集飞越大西洋,被认为是在为空袭伊朗做准备。更关键的是,特朗普6月15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首次松口,称美国有可能介入冲突,此举被视为对伊朗的明确威慑。
地区国家反应强烈。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罕见一致谴责以色列,沙特外交部声明直指以方行为是公然的侵略,违反国际法。埃及与土耳其领导人紧急协调,共同呼吁立即停火并重启伊核谈判,强调这是和平解决危机的唯一途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严正声明,该国不会成为任何冲突的战场,同时关闭领空防范战火蔓延。
然而,在局势最危急的6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被曝乘专机飞往希腊。此时伊朗导弹正密集袭击以色列中部,以军后方指挥部紧急要求全民进入避难所。这种领导人临阵离境的行为,与其宣称的救赎之战形成鲜明反差——尤其是在以军仍在国内苦战的时候。
当前中东局势可谓站在悬崖边缘。最好的情况是中俄依托联合国框架推动分阶段停火协议,利用美以分歧争取时间。而最坏的情况是以色列继续发动对伊朗核设施的预防性打击,触发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迫使美国参战,全球能源危机与粮食短缺接踵而至。最终走向可能取决于未来72小时,如果以军停止新一轮空袭,则外交窗口仍在;若伊朗境内再现爆炸,那么和平将彻底破碎。(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