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为何在英国 伦敦成理想谈判平台!川普在6月6日通过社媒平台Truth Social宣布,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将代表华盛顿参加会谈,但未提供更多细节。这次会谈选择在伦敦举行,背后有其深意。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高度不信任状态,双方在贸易、科技、台海等领域存在敏感分歧。在北京或华盛顿举行谈判会被外界解读为“谁去谁弱”。因此,中美双方都更倾向于采用“日内瓦模式”,即在第三方中立场所进行高层会晤,以避免国内政治压力并营造务实气氛。伦敦具备政治中立、安全保障和丰富的外交资源,成为理想的谈判地点。
虽然会谈的主题是“经贸磋商”,但实际上涉及的议题远不止于此。稀土管制问题一旦深入,将触及战略资源控制与军用领域脱钩再挂钩的复杂地带。中方对稀土特别是“重稀土”的出口政策,在民用领域松动问题不大,但在军用部分涉及美国军工企业,尤其是在对台军售问题上,如果对这些企业松绑稀土管制,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谈判进入某些阶段时,除了财政部和商务部官员,可能还会有其他重要人物出席。
从政治逻辑来看,中美此次会谈可能会达成某种妥协性结果。中方可能在个别领域释放出口限制,换取美方在某些关税、企业清单上的松动。这类中间结果往往会被各自国内鹰派以及别有用心者批评为“让得太多”或“出卖核心利益”。如果不在第三地举行,作为“客场”一方肯定会被批评“送上门去遭受羞辱”。因此,将谈判设在伦敦有助于稀释输赢情绪,降低媒体聚焦,避免谈判结果立即引爆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或保守势力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