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前景堪忧 和平谈判窗口收窄!2025年5月26日至28日,俄乌进行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俘交换,双方各释放了1000名战俘。然而,这次本可能缓和紧张局势的行动却被随后的军事冲突破坏。在交换战俘的三天内,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大规模远程空袭,发射了900多架自爆无人机和92枚导弹,造成至少16名平民死亡。作为回应,乌克兰此前已对俄罗斯图拉、阿拉布加和鞑靼斯坦地区的军事设施发动持续袭击,动用了约800架无人机。双方的无人机对抗技术不断升级:俄罗斯无人机飞行高度超过2公里,超出乌军机枪射程,并改用乌克兰互联网信号导航以规避电子干扰。尽管乌防空系统击落了82%的来袭无人机,但拦截效率低于以往。
与此同时,国际势力介入程度加深。德国在5月底表示可能随时向乌克兰提供射程1000公里的“金牛座”导弹,无需事先警告俄罗斯;总理默茨更宣布将帮助乌克兰研发国产远程导弹,明确表示不对武器射程设限。此举引发俄罗斯警惕,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警告称,这将“完全违背寻求政治解决方案的意愿”,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欧洲国家阻碍和平进程的行为”。
尽管军事冲突白热化,乌克兰仍试图推动外交进程。5月27日,乌方提交了详细停火条件备忘录,履行了俄方此前提出的谈判前置要求。但截至5月30日,俄方尚未提交对应文件。教皇利奥十四世提议在梵蒂冈举行下一轮谈判,却遭俄外长拉夫罗夫拒绝,他认为“两个东正教国家在天主教场所讨论冲突根源不妥”,主张重返伊斯坦布尔谈判。俄罗斯的停火条件充满争议,核心包括解决“冲突根源”,例如乌克兰与莫斯科牧首区决裂、建立自治教会,以及限制俄语使用问题(俄方认为乌2019年公务语言法具有“歧视性”);同时拒绝承认泽连斯基政府合法性,称其任期超过宪法规定(尽管乌议会因国家危机延长了其任期)。泽连斯基本人曾在2月提出“辞职换撤军+入北约”提议,但被特朗普4月的和平计划排除北约选项,而波兰等国则明确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
在军事战略层面,俄罗斯正加速建立“缓冲区”。5月20日,普京访问库尔斯克时,当地官员提出在乌克兰苏梅地区设立缓冲区,普京次日即宣布启动相关计划。俄军正沿苏梅15公里宽战线推进,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暗示,若西方持续军援,缓冲区可能扩展至乌克兰全境,其社交媒体发布的地图甚至将几乎整个乌克兰标注为“阴影区”。与此同时,俄军在东部持续地面进攻,声称已控制苏梅、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地区6个定居点,并扩大波克罗夫斯克镇附近前哨——该据点是俄军2025年主要目标,旨在为更大规模攻势铺路。泽连斯基在讲话中指出,俄方毫无和平诚意,正积极准备新攻势,预示冲突可能演变为持久战。
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国际社会加大制裁压力。欧盟正酝酿第18轮制裁,回应俄方对乌城市的袭击;乌克兰要求欧盟对购买俄石油的第三国及转售高科技产品的西方公司实施“二级制裁”,并推动2027年全面抵制俄能源计划。数据显示,欧盟对俄能源依赖度已大幅下降:煤炭进口完全停止,石油进口占比从27%降至3%,天然气从45%降至13%,但2024年仍支付230亿欧元能源费用。美国国内则出现政策分歧:特朗普虽在社交媒体抨击普京“完全疯了”,但在与普京通话后未推动新制裁,尽管俄军袭击规模持续扩大。民主党与共和党参议员联合威胁,若俄方不妥协,将推动法案将俄罗斯“孤立为贸易孤岛”,显示两党在对俄强硬立场上逐渐趋同。
当前俄乌局势呈现“边打边谈”的胶着状态:大规模战俘交换与残酷空袭交替上演,外交提议与军事升级同步推进。俄罗斯的“缓冲区”战略与乌克兰的北约入盟诉求形成根本对立,而西方军援与能源制裁则进一步激化矛盾。随着各方立场持续硬化,和平谈判的窗口期正不断收窄,冲突长期化风险显著上升。(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