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大V:乌对俄突袭或改变战争形态 “廉价苍蝇”颠覆战场

2025-06-02 15:59:08 来源:旁观之人

谁能想到,改变战争形态的不是隐形战机或洲际导弹,而是星链、AI、3D打印加持下的“廉价苍蝇”?2025年,乌克兰的无人机群在莫斯科上空翩翩起舞,打破了这座城市80年的宁静,直接将战火烧到了俄罗斯首都的核心地带。

这种低成本、大范围、难防御的新型攻击模式让俄罗斯引以为傲的军事机器遭遇了80年来最严重的打击和羞辱。据传普京因此勃然大怒。

乌克兰用民用技术武装的无人机成功实施了“以小搏大”的不对称作战,其经验教训对正在加速军事现代化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极其宝贵且必须立即汲取的。

莫斯科在过去八十年里只在历史书里读到战火的城市,在2025年的春天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逼近。乌克兰的无人机如同幽灵般穿透了层层防空网,不仅袭击了莫斯科的民用设施,更直击那些象征着国家心脏的关键目标。每一次爆炸声,每一次警报响起,都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俄罗斯的国家尊严上。

这种攻势在三月达到顶峰。3月11日,据记录有多达91架乌克兰无人机突袭莫斯科,场面骇人,引发了广泛的混乱和恐慌。这座超大都市的安定感瞬间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脆弱。俄罗斯高层对此震怒不已,特别是总统普京对首都遭受攻击表现出极度愤怒。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出人意料。仅仅几天后,3月19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根据普京的命令销毁了7架原本用于对乌克兰作战的无人机。此举被一些观察家解读为一种寻求降温、表达和谈意愿的姿态,或许是在向乌克兰释放某种信号。

但乌克兰并未停火止戈。仅仅48小时后,3月21日,无人机再次出击,这次的目标不再是莫斯科市区,而是具有更直接军事意义的恩格斯2军用机场。那里是俄罗斯图160战略轰炸机部队的重要基地,停放着俄罗斯最昂贵、最具备战略威慑力的空中平台。这次袭击对俄罗斯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损失,有报道称多架昂贵的战略轰炸机受损甚至被摧毁。

这一系列事件尤其是普京刚做出销毁无人机的姿态,其重要战略基地就立刻遭到精准打击,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一次公开“打脸”。这种“八十年未有的奇耻大辱”感进一步加剧,普京的怒火可想而知。

面对这种低空、小目标、大范围的无人机突袭,俄罗斯引以为傲的S-400等先进防空系统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它们更擅长拦截飞机或弹道导弹,但在捕捉和应对这些慢速、低廉的“蚊子”时,拦截效果远不如预期。俄罗斯看似严密的防空网就这样被无人机撕开了一道道口子。

乌克兰军队在这场冲突中将无人机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使其成为俄军挥之不去的梦魇。有人认为乌军所展现出的这种新型战争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深刻警示。

无人机之所以能在现代战场上搅动风云在于它集成的多种现代技术赋予的强大能力。这些飞行器既是战场上的锐利“眼睛”,能把敌方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持续侦察并实时掌握动态,极大地提升了战场的透明度;又是致命的“拳头”,一旦锁定目标便能精准摧毁。

它们体积小巧,飞行高度低,隐蔽性极强,让传统的地面雷达难以捕捉。同时具备较强的滞空能力,可以长时间盘旋在目标区域上方。无论是“敢死队”式的自杀式无人机还是更复杂的察打一体无人机都能在战场上快速机动,实施出其不意的突袭。

更令人震撼的是无人机的成本优势。据报道乌克兰使用的一些简易自杀式无人机集成了基础的GPS模块和战斗部,成本可能低至几百美元。想想看,这些廉价的“飞弹”却能威胁到价值数千万美元甚至数亿美元的战略轰炸机或关键基础设施。

这让俄罗斯投入数百亿美元构建的传统防空体系面对这种极不对称的威胁时显得效率低下,仿佛用昂贵的猎枪去打随处可见的苍蝇。此外,3D打印等快速制造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无人机的生产速度。在某些情况下无人机的制造速度甚至能超过前线的消耗速度,这意味着这种低成本的空中威胁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让对手防不胜防。

俄乌冲突带来的另一个深刻启示是民用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巨大潜力。当俄罗斯试图通过电子干扰破坏乌克兰军队传统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时,乌克兰巧妙地转向了埃隆·马斯克的“星链”卫星互联网系统。这个原本为民用上网设计的网络在战场上展现出惊人的军事价值。它为乌军提供了比许多传统军用通信系统更稳定、更强大的数据链路,确保了前线部队能够实时接收战场信息,并精确指挥无人机群进行协同作战。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乌军的作战效率。通过灵活的算法,AI能够帮助无人机或操作员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识别目标到决定攻击的整个流程,据称最快可在0.3秒内完成。AI与星链的结合甚至赋予了乌克兰同时操控上千架无人机进行协同攻击的能力。这不再是简单的“一架对一架”而是“一群对一点”甚至“一群对一片”的攻击模式,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倍增器,足以让任何潜在对手感到忌惮。

俄乌战场上的实践清楚表明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纯粹军用科技的较量。民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向军事领域的转化应用正在成为影响战场态势的关键变量。很多在冲突中大放异彩的无人机其设计灵感甚至直接来源于战前的民用产品。

这无疑给各国军方敲响了警钟:在持续投入传统军事装备研发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前沿民用科技的潜在军事用途,并推动军民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未能及时适应这种技术潮流未来在战场上面对武装了最新民用“黑科技”的对手时可能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对于中国而言俄乌战争中乌克兰无人机战术的成功案例以及其中蕴含的技术和战略启示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无人机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不对称作战力量的战略意义并认识到必须大力推动无人机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形成规模和技术优势。

这场冲突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民用科技如卫星通信、人工智能、快速制造等在军事领域的巨大潜力。加速军民融合将最前沿的民用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国防优势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加倍努力的方向。

乌克兰在面对军事实力远超自身的对手时通过技术创新和灵活战术成功实施了不对称作战用低成本、易获得的手段对敌方高价值目标造成了有效打击。这种“以小搏大”的策略和能力也为我们在未来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可能面对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样本。

俄乌战争深刻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面貌向世界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科技的力量特别是民用科技的军事化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战场规则。所有希望在未来保持竞争优势、确保国家安全的国家都必须迅速调整战略拥抱变革确保自身在新兴技术领域不落人后才能在可能的冲突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

(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