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从材料与工艺上来说,霹雳-15的弹体采用特殊合金,X光扫描会产生畸变,而烧毁的芯片内嵌逻辑陷阱,逆向工程难度极大。从数据链与算法上来说,双向数据链的加密协议和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无法从残骸中提取,这些恰恰是导弹抗干扰能力的核心。从动力系统来说,双脉冲发动机的燃料配比和燃烧室设计已随推进段燃烧殆尽,残留壳体仅能提供有限结构信息。
而且,歼-20的体系化优势非单一导弹可破解。歼-20的战斗力不仅依赖霹雳-15,更依托于中国构建的“预警机-数据链-电子战”全域作战体系。即使日本研究出针对霹雳-15的干扰措施,也无法应对中国下一代导弹(如射程400公里的霹雳-17)或歼-20的隐身-超视距协同战术。
印度高调炒作“残骸外交”,背后隐藏两大目的。一是换取西方先进技术。印度希望以霹雳-15残骸为筹码,向法国索要“阵风”战机源代码,或向美国寻求F-414发动机技术。但美法等国对核心技术出口极为谨慎,更可能仅提供有限合作,而非实质性转让。二是转移国内舆论压力。印巴空战中,印度“阵风”和苏-30MKI被击落的传闻屡见报端,莫迪政府需通过“技术胜利”叙事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然而,这种“技术泡沫”难以掩盖印度军工体系长期依赖进口、逆向工程能力薄弱的现实。
因此,这是一场注定徒劳的技术围猎。印度与日本围绕霹雳-15残骸的合作,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而非技术突破。中国军工的“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节奏意味着西方国家即便破解过时技术,也无法追赶解放军现役装备的代际优势。真正的军事竞争力源于自主创新,而非捡拾对手的“技术边角料”。印度若继续沉迷于“残骸外交”的幻想,只会进一步暴露其军工体系的脆弱性,而日本的研究努力,最终可能徒劳无功。(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