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巴方若获得歼-35能震慑印度吗 印度空军或将面临“战略失语”

2025-05-28 10:43:39 来源:头条

近期,关于中国五代隐身战机歼-35即将出口巴基斯坦的传言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不仅让南亚局势再度升温,也让印度方面坐立不安。据多家海外媒体报道,在印巴边境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印度已在前线调集超过50万军力,而这背后,一个重要的诱因正是歼-35或将交付巴基斯坦空军。

这款尚未完全对外公开性能细节的国产舰载隐身战斗机,一旦落入巴基斯坦手中,其空军力量无疑将发生质的飞跃。对印度来说,这不仅是“技术代差”的问题,更是“战略制衡”的根本失衡。

巴基斯坦转变态度,歼-35成重点意向采购对象

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在战斗机采购上青睐西方技术,尤其钟爱美制F-16。无论是空军日常展示,还是实战部署,F-16基本是其首选。然而由于美国出于地缘考量,对巴方军购始终“卡脖子”,即便是F-16的使用权也多有附加限制,比如不得用于与印度的冲突。

相比之下,中国在武器出口方面显得更为灵活。在印巴紧张局势加剧的当口,巴基斯坦外长专程来华访问,有分析指出,其目的之一就是探讨采购歼-35的具体细节。歼-20虽然在性能上更强,但属于中国空军的“压舱石”,目前尚无外销计划,因此歼-35自然成为巴方的现实选择。

如果说此前巴方还对中方的空军装备“信心不足”,那么这次冲突算是让他们彻底改观。在实战中,中国提供的歼-10C表现亮眼,面对印度空军如入无人之境。这种“压倒性”效果,直接击穿了巴方过去对西方战机的盲目依赖。

歼-35入列或重塑南亚空中格局

歼-35是中国新一代双发隐身舰载战斗机,外形类似F-35C,具备隐身、高机动、多用途等特征。如果巴基斯坦成功引入这款五代机,不仅意味着其空军首次迈入隐身时代,也意味着印度空军在未来空战中将陷入“看得见,够不着”的困境。

印度现役主力战机包括法制“阵风”、苏-30MKI和“光辉”轻型战斗机,虽在纸面数据上可圈可点,但普遍存在系统集成老化、电子战能力弱、隐身能力基本为零等短板。在面对隐身战机时,其雷达探测与中远距打击能力明显落后。一旦歼-35部署到位,印度将面临从战略威慑到实战压制的多重压力。

印度“后知后觉”升级恐已为时已晚

印军高层虽然已经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正在加紧对“阵风”与苏-30MKI进行改造升级,并加大采购力度试图弥补差距。但问题在于,这些战机的升级周期长、成本高,且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实质性战力提升。

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售效率远高于西方模式,尤其是歼-10C这种现货机型,交付周期极短,甚至可能“下单即提货”。一旦歼-35进入量产阶段,参考中方在歼-10C出口上的高效流程,巴方恐怕从签约到成军只需短短数月。

相比之下,印度军方即便现在决定引进F-35,也得面对美国政治审查、军售审批、技术转让等一系列“层层封锁”。况且,美方对印武器支持多数止步于“防守性用途”,更不可能容许其对邻国发动先发打击。换言之,印度只能靠自己“闭门造车”,这在军备竞赛上几乎没有胜算。

战略意义远胜技术代差

表面上看,歼-35的技术优势固然令人生畏,但真正让印度焦虑的,恐怕是其背后所象征的“战略倒向”。这意味着,在南亚地区,中国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可随时提供制空保障的战略支点,而巴基斯坦则依赖这一支点对抗印度的传统军事优势。

再往深层看,如果歼-35真的实现对巴出口,将意味着中国武器出口体系的重大突破,从“第三世界替代方案”走向“高端主流市场”,其对印度乃至整个美西方的军火垄断格局,都是一次不容忽视的挑战。

印度的战略焦虑正在上升

可以预见,哪怕歼-35短期内未正式交付,单是“歼-35可能出口巴基斯坦”这一消息就足以让印度夜不能寐。印度军方也正加紧修订其空军战略计划,将重心从“数量对抗”转向“质量提升”,但即使如此,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实际威慑。

印度一边升级阵风,一边拉拢以色列和法国提供电子战与雷达系统,但即使“买买买”到手,若无法形成统一作战体系,只会形成“战斗机拼图”,打不出协同作战的效果。

巴基斯坦掌握制空权,印度难再有“南亚老大”的幻想

归根结底,一旦歼-35正式交付给巴基斯坦,整个南亚空中力量的格局将被彻底改写。印度空军如果无法在短期内进行等效应对,其“南亚霸主”地位势必动摇。

正如许多军事观察人士所言,现代战争拼的不是谁人多,而是谁能先“看见”,谁能先“打中”。而歼-35,正是这样一款具备先发现、先打击能力的隐身战斗机。印度若不及时调整战略思维,未来恐怕真的连“防守反击”的余地都所剩无几了。(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