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一策略已有苗头。德国宝马与奔驰在幕后积极游说欧盟妥协,因为一旦被征收50%高额关税,其在美销量将迅速崩溃。法国农产品业界也传出担忧,称如果美欧贸易紧张升级,葡萄酒、乳制品等高端出口产品或遭到“选择性制裁”。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命脉差异”正是特朗普最乐意看到的缝隙,他要用关税打开一个个国门,把欧盟谈判桌上的团结撕成碎片。
特朗普此次针对欧盟的关税威胁比以往对中国更为激进。直接50%的税率几乎是美中贸易战期间平均加税幅度的两倍,这意味着他并非在“试水”,而是在“祭旗”。他要将欧盟变成对内宣传的典型案例,“让世界看看谁敢占美国便宜”。这是特朗普式“政治宣传品”的惯用剧本:先制造危机,再在危机中施展领导力。
然而,此举必将引发反噬。欧盟已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并预告若美方启动加征关税,将迅速对等反制。据透露,欧盟委员会已在研拟报复清单,包括波音客机、美国大豆、谷物、技术服务与部分科技平台增值税豁免政策等,报复规模或达350亿美元。德国智库IFO表示,美国若开征50%关税,将导致欧盟GDP下滑0.3%,而美国自身也将付出代价,约为0.5%的经济增长损失,约40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换句话说,这场关税战将是一场双输博弈。
特朗普根本不在乎短期代价。他要的是施压效果,是话语权塑造,是一种“关税即政绩”的心理安慰。他不惧资本市场震荡,不怕跨国企业反弹,更无视民众最终将面临的通胀和生活成本飙升。他唯一在意的是能否在关税威胁下逼欧盟低头,然后站在白宫南草坪自诩“再次让美国伟大”。
美国国内的批评声音也在逐渐上升。多个行业联盟公开呼吁特朗普“勿再挥舞关税大棒”,认为这已严重扰乱全球供应链、加剧成本结构、恶化营商预期。甚至部分共和党议员也担心,若欧盟采取激烈反制,将拖累中西部出口和选情。这些声音虽然暂时被特朗普压制,但其累积效应不容小觑。
归根结底,特朗普所谓“谈得愉快”并不是双方达成理解,而是他自认为成功压制了欧盟,让对方请求延期、低头求和。但欧盟此次延后关税谈判实为避免被特朗普“6月1日出手”搞成既成事实的谈判劣势。而特朗普真正的目的是构建“战斗型谈判”格局,将贸易战升格为外交武器,在全球范围内制造“要合作就得给美国让利”的新秩序。
7月9日,并非贸易解决的节点,更可能是又一场“特朗普式风暴”的爆发点。在此之前,欧盟是否低头、特朗普是否松手,都将取决于谁先在谈判桌下露出软肋。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谈判,这是讹诈;这不是协商,这是战术胁迫。(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