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近年来一直深陷国际刑事法院的“战争罪”指控案件之中,不少人都在关注这位曾以铁腕扫毒著称的前领导人是否还有机会回国,回归政治舞台。然而,这起案件的审理却迟迟未有实质性进展,原因并不简单,背后牵扯出国际司法体系自身的信任危机以及证据链条的严重漏洞。
首先要指出的是,案件之所以久拖不决,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国际刑事法院本身的形象和公信力正遭受严重质疑。原本负责该案的首席检察官竟被爆出牵涉性骚扰丑闻,最终被停职。这种情况不仅令人大跌眼镜,更令外界对国际刑事法院是否具备审理重大案件的中立性与权威性产生质疑。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旦内部出现道德问题,外界如何相信其能做到公平公正?
而在杜特尔特案的核心——证据与证人方面,也存在大量令人质疑的问题。老杜的律师团队明确表示:既然对一位前国家元首提出如此严重的指控,就必须拿出足够有力的证据。这不仅包括所谓的文件、影像资料,更要有可靠的证人出面指证。然而,当前提交的证人信息非常模糊。律师方面要求,国际刑事法院必须公开这些证人的身份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社保号等基本资料,以证明这些证人的确实存在和合法性。
问题就在于,国际刑事法院方面以“保护证人安全”为由,迟迟未能公开详细资料。这也引发外界猜测:是他们真的有这些证人但不敢公布?还是这些所谓的证词本身就没有来源,纯属拼凑?如果证人身份无法核实,证词的法律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老杜的律师因此正式申请延迟举证时间,希望能将相关举证期限推迟至7月1日,以便在法律程序上获得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他们也反过来施压国际刑事法院,要求对方必须在这一期限前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材料和证人名单。否则,在证据不足、证人存疑的情况下,杜特尔特完全有理由要求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