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空中冲突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巴基斯坦军方高调宣称击落印度空军“阵风”战机,但并未俘虏飞行员,而印度方面则坚称“阵风未被击落”。双方各执一词,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罗生门”。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段视频,显示一架印度“阵风”战机在克什米尔地区被击落,一名女性飞行员跳伞后被俘。媒体报道称该飞行员是印度空军第17中队中队长希万吉·辛格中尉,她是印度首位驾驶“阵风”的女性飞行员。尽管印度方面多次辟谣,称巴方说法纯属捏造,并强调希万吉·辛格从未被俘,甚至未参与此次行动,但这依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场争议背后,是双方对空战结果截然不同的表述。巴基斯坦声称自5月7日以来击落至少8架印度战机(包括4架“阵风”),并展示残骸照片及导弹零件作为证据;而印度仅承认“3架战机因技术故障坠毁”,并宣称击落巴方一架“枭龙”战机,但巴方否认并称所有飞行员平安返航。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印度“零损失”的声明难以服众,尤其当法国、美国情报机构证实部分“阵风”被击落时,印度的舆论战已显颓势。
抛开争议表象,这场冲突的本质是体系化作战对“装备拼凑”的降维打击。印度斥资88亿欧元采购的36架“阵风”战机,在实战中暴露三大短板。印度空军装备来自法、俄、美等多国,数据链标准不一,导致预警机、战机和防空系统难以协同。例如,俄制苏-30MKI与法式“阵风”无法共享雷达数据,战场指挥效率低下。相比之下,巴基斯坦以中国ZDK-03预警机、歼-10CE战机和红旗-9防空系统构建的作战网络,实现“发现即摧毁”,霹雳-15E导弹在200公里外即可锁定目标,而“阵风”搭载的“米卡”导弹射程仅8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