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冲突爆发后公开批评印度的军事行动,这种前后矛盾的姿态引人深思。美国一边热情许诺高端武器,一边公开痛斥军事行动,这种外交策略堪称经典。
印度空军目前装备多样,包括法国的阵风、俄罗斯的苏-30MKI和美国的C-17等。这种拼凑式的装备群难以形成有效的整合作战能力,在对抗巴方的中国武器体系时处于劣势。莫迪的军购策略面临尴尬,花88亿美元购买的法国阵风战机在此次冲突中表现不佳,被击落的三架战机意味着印度损失了近十分之一的阵风机队,为引进F-35提供了理由。
莫迪授权军方"完全行动自由"的举动值得玩味。他本可以给军方更明确的指令,却选择了模糊授权。从时间线来看,整个事件发展得颇有剧本感。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莫迪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并关闭水闸断绝巴方水源,这种挑衅行为几乎是明确要求对方还击。
当巴基斯坦以武力回应时,印方派出战机,选择在边境线后发射导弹,而非直接越境。这种半吊子的军事行动既能满足国内需要表现强硬的民意,又为战场失利预留了借口。印方在战机被击落后紧急发布声明,强调行动"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并称没有攻击巴基斯坦军事设施。这种急于降温的态度与之前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驻美大使馆向美国国务卿通报了这种"克制立场",表明印度急于通过美国向巴基斯坦传递"见好就收"的信息。这一系列举动更像是精心策划的"示弱"表演。
从更大的战略角度看,印度这次军事行动如果仅仅是为了报复恐怖袭击,完全可以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然而,印军似乎刻意避开了这些战术常识。考虑到莫迪政府近期面临的内外压力,一场"适度失败"的小规模冲突或许正是莫迪需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转移国内视线;另一方面,它为向美国寻求更多军事支持提供了绝佳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