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巴基斯坦来说,早已深陷经济危机之中,哪怕是在军事上有所突破,也无法承受长期消耗。因此,理性的选择就是“打够就收”,避免继续扩大损失。
二、印度“轻敌”,吃了巴基斯坦的闷亏
印度显然没想到,巴基斯坦在空战上这次表现得如此强硬,且攻防兼备。五架战机被击落,一处指挥部被摧毁,损失惨重。这不仅打了印度军方的脸,也直接导致印度国内政治压力上升。
印军后来发动了一轮无人机袭击,试图“找回面子”,结果又被巴方防空力量当场拦截。这种“打又打不过,退又不甘心”的境地,让印度只能选择“停火保全局”。
三、多国介入斡旋,和平呼声高涨
此次局势升级后,中国、美国等多国纷纷出面劝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0日明确表示,呼吁印巴以大局为重,保持冷静,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并重申通过和平对话解决问题的立场。
与此同时,美国也多次表达“愿意介入调解”的态度,希望印巴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这种国际层面的“压力夹击”,也迫使印度不得不踩刹车。
印巴关系下一步怎么走?
短期来看,双方的停火虽然降温了局势,但远未解决问题。克什米尔的主权争议依然如鲠在喉,动辄引爆火药桶。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指责与敌意仍在,巴方的警觉与防备也不会松懈。
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妥协与对话机制,只要新一轮恐袭、边境事件或政治摩擦再度发生,冲突就可能卷土重来。也正因如此,外界普遍认为此次停火只是一次“临时休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契约。
莫迪想借经济突围站上世界舞台,巴基斯坦想保住安全底线与国家尊严,而现实则不断将两国拉回硝烟边缘。这一次,是停火;下一次,会是谈判桌,还是炮火声?没人能打包票。
(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