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57个国家和地区在原有关税基础上额外加征“对等关税”,以试图压缩美国的贸易逆差。然而,这一政策在经济学上并不成立。过去半个世纪,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使得美国能够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美元带来的购买力显著推升了美国的内需,使美国从贸易顺差国变为逆差国。但这也带来了产业空心化和社会撕裂两大问题。
面对全球化挑战,美国的最优选择是放弃美元霸权,推行共同富裕,但这难以实现。因此,美国通过加征进口关税来让美国与其他国家脱钩,回到孤立状态。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引发债务危机。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只要国内政策得当,中国可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从而应对美国的外需冲击。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由于存在巨大且持续的货物贸易逆差,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对多国加征高额关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对等关税”的计算方法,即美国对某一国家的贸易逆差金额与从该国进口总金额之比。例如,美国对中国加征34%的关税,对欧盟加征20%,对日本加征24%,对越南加征46%,对莱索托加征50%。
美国认为贸易逆差是由其他国家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造成的,但这种解释在经济学上站不住脚。一国的对外不平衡取决于其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美国大幅提升进口关税确实能压缩贸易逆差,但也会打击美国内需。事实上,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是美元。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推升了美国的内需,导致大规模贸易赤字。
美元为美国带来了过度特权,但也带来了产业空心化和社会撕裂。美国制造业占比从1970年的23%下降到2024年的10%,主要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竞争不过美元出口业(金融业)。此外,美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撕裂加剧。低技术蓝领工人成为全球化输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美国的对策是通过加征关税来推动逆全球化。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动荡,资金撤离美国市场。美国如果要压缩贸易逆差,其过去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可能面临债务危机。美国需要重新平衡经济,但这意味着财政支出收缩和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可能难以接受。
中国也是全球化的受益国,但美国的逆全球化政策给中国带来挑战。中国可以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即使短期内无法实现,也可以通过刺激投资来扩大内需,维护国内供需稳定。中美博弈中,中国经济的韧性远超美国。中国应顶住外部压力,扩大内需,维护经济增长稳定,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