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艘尼米兹级航母,但如今,它正面临从未有过的隐患。航母上的舰载机,过去在极端温差、剧烈振动中仍能精准作战,现在却因缺乏某些关键稀土元素,磁性材料的热稳定性大幅下降,作战性能明显缩水。雷达系统也不再那么敏锐,少了提升性能的元素加持后,追踪海上高速目标的精度正在衰退。至于最核心的动力系统,在缺乏特定元素用于控制核反应的情况下,运行稳定性也开始动摇,维护频率大幅提升。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被一个关键词锁住了喉咙——稀土。
美军工被稀土锁喉会有何变化,美国军工还能撑多久?
被称为“工业味精”的稀土,凭借其独特的电子层结构,能让材料在磁性、光学、电学等方面焕发异彩,是许多高端军工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当前,中国已将包括镝、钕、钆等在内的多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清单,而这些正是美军航母等高端装备中所依赖的“关键魔法成分”。
那么,美国有没有替代选项?数据上看,全球稀土储量中,中国占比接近40%,这还不算夸张。然而稀土的“稀”并不在于储量,而在于其开采与提取的难度。多数稀土元素属于镧系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相近,彼此之间难以分离——这就是所谓的“同族元素分离难题”。以往欧美主导的提取法,不仅处理量有限,周期还长得惊人。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突破,彻底改变了局势。
1975年,中国科学家徐光宪提出了“串级萃取理论”,成为稀土分离工艺的里程碑式成果。这一理论最早应用于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区,该矿区拥有全国超过八成的探明稀土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是全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更具优势的是,这里的稀土与铁共生,矿石中含有6%左右的稀土元素,也就是说,在炼铁的过程中,就能顺带把稀土提取出来,大大节省了成本。
美军工被稀土锁喉会有何变化,美国军工还能撑多久?
正是在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以“炼铁顺带炼稀土”的模式,迅速将产量推至全球前列,2000年时一度占全球市场的87.4%。成本低、效率高的模式,让欧美企业难以抗衡。美国唯一的大型稀土矿——芒廷帕斯矿曾在2002年因竞争不过中国产品而被迫关停,多家欧美稀土企业或倒闭、或被中国企业收购,全球稀土冶炼格局自此失衡。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90%以上稀土冶炼分离的实际承担者。美国当然意识到了这个战略短板。自2020年起,美国国防部已投入超4.39亿美元,试图在国内重建稀土产业链,重启芒廷帕斯矿,力求实现供应自给。然而进展并不乐观——该矿2024年仅产出1300吨稀土氧化物,占全球份额不到1%。
更关键的是,美国当前能处理的只是“轻稀土”,例如镨、钕等,相对提取难度较低。而中国本次出口限制的重点,是包括镝、钆、钬在内的“中重稀土”,这些因分离难度大、需求精度高,几乎全靠中国完成冶炼。
美国国内目前尚无可用的中重稀土分离设施,这让其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军工装备陷入极度被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警告称,如果中国全面停止中重稀土出口,美国将无力填补这个空白,整个军工高端供应链将遭受致命打击。
要重建这一链条,美国自己也清楚——没个十年十五年压根不可能完成。想象一下,这意味着未来十年,美军的高端武器制造都会被掣肘。现在的情况已经令人捉急:福特号航母问题频出,肯尼迪号甚至要“拆件”给福特号当备件,如今又遭遇稀土卡脖子。如此一来,美国最引以为傲的军工体系还能剩下几张王牌?
美国所谓的“第六代战斗机”,还没飞出PPT,如今再被卡住喉咙,恐怕只能继续在虚拟稿纸上畅想蓝天。而失去稀土支持的军工体系,即使造得出航母和战机,也只是一堆“少了魔法”的钢铁巨兽,最终可能连“吓唬人”的资本都逐渐失去。
对美国来说,是时候认真计算一下,昔日靠军事碾压全球的传统优势项目,还剩下多少真正可用的底牌?在新时代的博弈中,“材料战”可能比“导弹战”来得更快、更无声却更致命。(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