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阵风战机为何被PL-15一击必杀 欧洲自卫系统失效之谜

2025-05-09 10:55:14 来源:观察者网

近日,克什米尔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空战,巴基斯坦空军对印度展开了精密筹划的空中打击。根据巴方通报与社交平台大量佐证资料,印度空军在短时间内损失了6架军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阵风”战斗机被中国PL-15导弹击毁。

阵风战机为何被PL-15一击必杀

阵风战机是印度近年来最引以为傲的高端装备,拥有主动相控阵雷达、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并搭载了号称能抵御F-22锁定的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理论上,这种战斗机极难被锁定击落。然而,在这次战斗中,它不仅被击中,而且是在几乎没有规避动作的情况下被PL-15导弹击中。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这场“沉默的远程猎杀”,需要从战场布局、电磁对抗机制与导弹技术的协同变化中重新理解现代空战的真相。

阵风战机为何被PL-15一击必杀 欧洲自卫系统失效之谜

阵风战机搭载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被认为是欧洲最先进的空战自卫系统,集成了雷达告警接收器、主动干扰机和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能在敌方雷达锁定之初发出预警并自动释放干扰波束或诱饵弹躲避导弹追踪。在北约历次演习中,Spectra曾成功干扰美军雷达,甚至F-22隐身战机也无法锁定。

阵风战机为何被PL-15一击必杀 欧洲自卫系统失效之谜

然而,Spectra为何未能抵御PL-15?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巴基斯坦空军所采取的战法与态势,超出了Spectra的反应边界。PL-15通常在中段飞行阶段由预警机或地面雷达通过数据链精确引导,直到末段才启动主动雷达导引。PL-15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启动时间很短,一旦激活即进入末段锁定,留给Spectra的反应时间以秒计,干扰窗口极小。如果PL-15使用了频率捷变、低可探测性的导引波段,再辅以地面和空中双向数据链修正航迹,那么Spectra这类以“战斗机自保”为核心的系统便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防护。

阵风战机为何被PL-15一击必杀 欧洲自卫系统失效之谜

因此,Spectra面对的不是一枚导弹,而是一个覆盖百公里、动态变化的空中伏击链路。Spectra的最大优势是在电磁态势已知、威胁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调配资源,在正面战场中发挥主动干扰与欺骗作用。但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是巴方设定的信息不对称战局。印度空军或许直到第一架阵风被击中,才意识到自己已被包围在一个电子火力网中。这不是Spectra技术失败,而是它在面对一个中式体系压制对手时策略性地被废掉了。

阵风战机为何被PL-15一击必杀 欧洲自卫系统失效之谜

PL-15能打出关键战果,靠的不仅是导弹性能,更是巴基斯坦空军一次精心设计的“空域设伏”。此次作战并非临时应变,而是一次具有高度计划性的体系打击。根据多名巴基斯坦议员与消息人士确认,击落阵风战机的是歼-10C战斗机发射的PL-15导弹。这意味着,歼-10C不仅承担了搜索与目标指引任务,还是整个打击链中的核心火力平台。它所携带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与数据链系统使其具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独立完成“发现-瞄准-发射”的闭环能力。

与此同时,枭龙Block Ⅲ则可能执行了更具战术弹性的辅助任务:牵制印方空域、实施诱导扰动、压缩阵风的可行动作空间,为歼-10C营造干净的发射窗口;F-16提供战术补位,预警机ZDK-03维持战场态势感知,地面防空力量则构成远中近一体的封锁网。更关键的是,这并不只是一次空空交火,而是一次空地联合、节奏高度控制的战场伏击。HQ-9等中远程防空导弹极可能前推部署,封锁印军支援方向与回避路径,为空中“打击编队”提供纵深依托,也让印度战机在入场一刻起就陷入压迫态势。

在这套体系打击下,单一机型的电子战优势根本无从施展。Spectra系统不是失灵,而是无从响应。中国的PL-15和印度阵风战机M88发动机残骸成为印巴空战的铁证,让印度无法否认。

很多人或许会对这场战斗的结果感到意外,但真正让人值得警醒的是巴基斯坦空军展现出的作战意志与执行能力。他们经过精心筹划后选择了主动出击,进行了一次体系压制下的设伏打击。对比之下,印度空军虽然装备不弱,却始终处于被动。技术并非落后,战机也并非不先进,但在指挥链混乱、系统协同不足的情况下,再好的飞机也成了“各自为战”的孤岛。

毫无疑问,巴基斯坦正在向外界证明:它已经拥有一支敢打、能打、有组织的空军力量。这不仅是巴空军能力的展示,更是中国“中式攻势空军作战体系”的一次小试牛刀。PL-15、歼-10C与预警系统的协同,正在演示一种不同于西式“单机性能主导”的战斗逻辑。未来,世界各国或许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空军在远程制空、信息主导与体系作战方面的真正实力。而PL-15也终于不再只是航展上的模型与数据,而是真正走进了实战记录本,走进了对手飞行员的心理阴影里。(责任编辑于浩淙 zx0176)

(责任编辑于浩淙 zx0176)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