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印巴冲突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的崛起使得“印度教至上”思潮甚嚣尘上,莫迪政府废除印控克什米尔特殊地位、推动印度教寺庙建设等举措被巴基斯坦视为对穆斯林的“文化侵略”。而巴基斯坦国内宗教团体对克什米尔独立运动的支持也被印度视为“恐怖主义温床”。这种对立甚至渗透到民间:印度社交媒体上,“消灭巴基斯坦”的极端言论屡见不鲜;巴基斯坦街头,焚烧印度国旗的抗议此起彼伏。宗教矛盾与领土争端交织,让冲突从单纯的政治博弈升级为文明对抗,任何微小的摩擦都可能引发宗教情绪的“核爆”。
克什米尔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大国角力的关键战场。对于印度而言,控制此地不仅能压制巴基斯坦,还可在中印边境占据战略制高点;巴基斯坦则将其视为“北方盾牌”,失去克什米尔意味着首都伊斯兰堡直接暴露在印度炮火之下。水资源争夺更是冲突的“隐形战场”。印度河及其支流均发源于克什米尔,印度近年在该地区修建的水坝被巴基斯坦视为“断水阴谋”。据世界银行测算,若印度完全控制水源,巴基斯坦农业产量将锐减40%,这种“水霸权”争夺比军事冲突更具毁灭性。
国际势力的介入让克什米尔问题愈发复杂。美国一方面向印度出售先进武器,助其强化军事优势;另一方面又向巴基斯坦提供反恐援助,维持“平衡术”。俄罗斯通过军售合作巩固与印度的传统盟友关系,同时与巴基斯坦重启军事合作,试图在南亚分一杯羹。中国始终倡导和平解决争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为南亚带来发展机遇。但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猜忌使其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这种误判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大国博弈如同无形的手,将印巴推向冲突深渊,而克什米尔人民则沦为棋盘上的“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