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出阵营化特征。美国谴责恐怖主义的同时,批准向印度出售价值5亿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并派遣“罗斯福”号航母进入阿拉伯海。中国通过运-20运输机向巴基斯坦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俄罗斯试图在印巴之间扮演调停者角色,但其对印军售规模同比增长23%,显示出平衡策略的局限性。这种大国博弈的新态势使克什米尔问题演变为全球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印度借助“印太战略”强化与美日澳的安全合作,巴基斯坦则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中国的战略绑定。
在社交媒体时代,印巴冲突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认知战争。印度媒体将帕哈尔加姆袭击渲染为“印度版9·11”,煽动民众对穆斯林群体的仇恨。巴基斯坦的“黎明新闻”发布伪造的“印度战机被击落”视频,引发国内反印抗议浪潮。双方政府利用民意作为政治工具。印度莫迪政府利用反恐议题转移国内经济矛盾,支持率上升8个百分点。巴基斯坦军方通过“核威慑”叙事巩固政权合法性,尽管经济濒临崩溃,民众对军方的信任度仍保持在65%以上。
当前局势呈现三大危险动向:水资源争端与核威慑叠加可能使冲突突破传统边境摩擦范畴;外部势力介入可能使冲突复杂化;民间对立情绪激化可能催生“孤狼式”恐怖袭击,形成报复循环。历史经验表明,印巴冲突根源在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结构性矛盾。此次危机中,双方在反恐议题上的认知鸿沟、边境管控机制失效、民间对立情绪激化等问题交织,形成复杂的冲突复合体。要打破这一困局,国际社会需要推动建立包容性的多边协调机制。例如,卡塔尔等中立国家提出的“水资源安全倡议”或可成为重启对话的突破口。
当印度河洪水淹没巴基斯坦村庄,核导弹阴影笼罩新德里与伊斯兰堡时,印巴冲突正在改写地缘政治的游戏规则。这场危机不仅是克什米尔问题的延续,更是全球化退潮时代权力格局重构的缩影。对国际社会而言,如何在维护主权原则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南亚能否避免成为“核冬天”的试验场。对印巴两国来说,放下“零和博弈”的执念,或许才是走出历史循环的唯一出路。(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