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AI“雷霆锻造”计划曝光,网友称其为现实版钢铁侠。2024年了,人工智能不仅限于推荐短视频和写作文,美军已经开始将其应用于战场。这个项目最初是我表弟在刷推特时提到的,他用了一堆英文单词描述,我原以为是新上映的漫威电影,结果查证后发现这是一个真实的军事AI系统,核心目标就是快、狠、准。
简单来说,“雷霆锻造”是美国五角大楼与微软、Scale等科技巨头合作开发的AI系统,用于作战指挥室,帮助将军们分析情报、模拟战场并自动出方案。这套系统能将海量数据迅速转化为决策建议,比传统参谋部更快。它还能模拟各种战争剧本,预测敌方下一步操作。家里老爸看新闻时感慨:“我们小时候看科幻片,现在人家都拍成纪录片了。”
去年国庆回老家聚餐,堂哥的小孩问:“美国是不是要发明机器人士兵?”全桌人争论起来,有人认为靠谱,有人觉得太玄乎。我妈说:“别管啥高科技,你吃饭慢还是得挨饿。”其实道理放在军事上也成立。AI再牛,能否真正改变战争节奏还需拭目以待。但不得不承认,美军这波操作确实走在前头了。
“雷霆锻造”不仅仅是一个软件,而是一整套体系,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和超强算力服务器。美国计划今年底拿出初步成果,先让印太司令部和欧洲司令部试水。未来几年内,要把陆海空天网全领域覆盖,实现所谓“信息主导权”。有网友调侃:“以后开会不用参谋长,全靠GPT-10给你讲PPT。”
美国之所以如此拼,是因为官方文件反复强调:谁掌握AI,谁就赢下未来战争。据媒体报道,2019-2025年间,用于军事航天领域的投资预计翻四倍多,达到22亿美元。美军已经搞定600多个相关项目,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总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黑镜》剧集现场。
乌克兰冲突中,类似Palantir态势感知系统的AI技术已被使用,帮助找目标、分配火力。甚至有报道指出,美方在乌克兰测试了一些新型神经网络,比如基于卫星图像抓捕机动导弹车的位置。朋友阿豪曾告诉我,硅谷的算法工程师工资涨疯了,因为很多项目转向国防用途。他说:“赚钱归赚钱,可总觉得背后一股凉气。”
今年还有一个炸裂的消息,美国陆军正在推行综合人机编队(HMIF)概念,未来排头兵可能是机器人、无人车和飞行器的组合。一旦打起来,第一个冲锋的是机器而不是士兵。这对保护人员安全肯定好,但万一程序出bug,后果不堪设想。空军方面,F-16已实现自主驾驶模拟空战,飞行员只负责监控,全程基本放手让神经网络控制飞机动作。如果按计划推进,到2028年前或许千架F-16都会装上AI副驾。
作为90后的普通小镇青年,对这些高精尖技术既羡慕又担忧。一方面佩服美国敢投钱敢创新;另一方面,又难免替世界和平捏把汗。全球局势越来越像大型多人在线博弈游戏,每一步棋都有无数变量,多一点算力、多一点数据,就可能决定胜负方向。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武器、新技术出现,总归有人买单,只希望别轮到无辜的人罢啦。
未来战争,不止拼肌肉,更拼芯片和脑洞。如果你家有个资深军迷,看完美帝这波花式烧钱升级,会咋吐槽?留言区整活,让我看看各位亲友团怎么评价这种高端操作。(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