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龙”Block3的成功印证了一个战场真理:现代空战不是单纯性能比拼。当印度执着于引进“阵风”这类高端装备时,巴基斯坦选择用数量加体系实现非对称优势——用20架歼-10CE牵制36架“阵风”,再用150架“枭龙”对抗印度老旧的米格-21和幻影2000。这种策略暗合商业世界的“长尾理论”:用大量中端产品覆盖细分需求。就像手机市场上既需要旗舰机型树立品牌,也需要走量机型占领市场。巴基斯坦空军深谙此道,他们给“枭龙”Block3的定位从来不是明星主角,而是无处不在的“超级配角”。
站在伊斯兰堡街头仰望,不时能看到“枭龙”Block3编队掠过天际。这些中巴联合研制的战机承载的不仅是国防使命,更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当印度为获得西方技术转让苦苦哀求时,巴基斯坦通过“枭龙”项目实现了60%的国产化率——这或许是轻型战机给予小国最珍贵的礼物:在强敌环伺中保持战略自主性的底气。夜幕降临时,卡姆拉基地的机务人员正在给“枭龙”Block3加挂导弹。这些即将值勤的战机即将开启又一轮边境巡逻。它们或许永远不会有机会发射导弹,但正是这种“引而不发”的状态构成了南亚最微妙也最持久的战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