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专家:美乌矛盾的核心分歧有三点

2025-04-25 12:15:42 来源:

4月23日,原定在伦敦举行的关于乌克兰局势的多边和谈突然宣布延期,这一变化不仅打乱了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步调,也再次暴露出美国与乌克兰在处理战争问题上的深层分歧。此次推迟的表面理由是乌克兰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停火框架,但实际上,美乌之间在战略立场、核心利益及未来方向上的不一致才是导致谈判搁浅的根本原因。

白宫新闻秘书卡洛琳・莱维特在记者会上罕见地表达了特朗普总统的不满情绪,称泽连斯基的态度让人“失望”,并暗示特朗普对乌克兰总统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她表示:“总统希望看到战火尽快熄灭,但前提是双方必须展现出合作意愿。遗憾的是,乌克兰目前的立场正逐渐远离和平的轨道。”

事实上,此次伦敦会谈的取消,已不仅仅是一次外交议程的推迟,更是美乌关系紧张加剧的集中体现。围绕停火协议,美乌之间存在三大关键分歧,这些矛盾不仅难以调和,还正在对整个战争进程及未来的地缘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克里米亚问题:乌克兰的底线,美国的筹码

克里米亚问题是美乌分歧中最为敏感也最根本的一项。美国方面在其主导拟定的停火协议中,提出要求乌克兰在协议框架下“默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事实控制”。换句话说,就是希望基辅在外交层面上对克里米亚问题不再强烈反对,为俄乌之间的关系缓和提供空间。

然而,这一建议对乌克兰而言无异于“割让领土”。泽连斯基在多个公开场合明确强调:“乌克兰永远不会在法律层面承认克里米亚被占领的现实。”乌克兰社会也在克里米亚问题上表现出高度一致的民意立场,主权完整是不可触碰的政治底线。美国试图以牺牲乌克兰部分主权为代价换取停火,无疑是在乌克兰国内引爆了极大的政治压力,也令泽连斯基的谈判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从乌方角度看,克里米亚不仅是领土问题,更是国家认同与独立性的象征。一旦在这一问题上妥协,不仅会激起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弹,也可能导致现政府的合法性遭到质疑。

二、北约问题:安全利益与战略自主的矛盾

第二大矛盾焦点,是关于乌克兰是否应继续寻求加入北约的问题。美国在其和平建议中明确要求乌克兰承诺在停火后不再推动加入北约的进程,此举是为了回应俄罗斯一直以来的安全关切,试图借此稳定俄方情绪,为战争降温创造条件。

然而,这一要求在乌克兰看来同样是对国家战略自主的严重挑战。乌克兰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便坚定不移地走上“亲西方、入北约”的道路,其国家安全战略也早已将与北约深度合作视为核心组成部分。对泽连斯基政府来说,突然在北约问题上让步,不仅可能被视为对俄罗斯的“低头”,还将动摇乌克兰在国际上争取支持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国内的主流声音普遍认为,只有加入北约这样的军事同盟,才能真正保障国家安全。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美国的要求被看作是“拿乌克兰做筹码”,自然遭到乌方强烈抵制。

三、谈判主导权之争:谁来掌控和平节奏?

第三项分歧则体现在谈判的主导地位上。特朗普阵营对于泽连斯基近期在公开场合持续发表强硬言论感到不满,认为这类言论阻碍了和平对话的可能性,也有损美国斡旋冲突的努力。

然而从乌克兰的视角来看,泽连斯基的强硬立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其在复杂局势下维护国家利益、争取谈判优势的必要策略。乌克兰政府当前所面对的,不仅是军事压力,更是社会舆论和民族情绪的双重考验。在战争进入僵持期、胜负未定的背景下,任何软化立场都可能被解读为“屈服”,从而引发政治动荡。

美方希望主导和平进程,以便尽快将资源从乌克兰战场上抽身,转向其他更为紧迫的战略焦点,如印太地区、国内选战等。然而乌克兰并不愿做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希望通过掌控谈判节奏来争取更有利条件。这种主导权之争,使得即便美乌同为盟友,在关键时刻也难以保持真正的步调一致。

美国战略意图:缓解压力,牺牲盟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美国推动停火并非单纯出于“和平主义”,而是源于其战略层面的现实考量。随着俄乌冲突持续,美国在财政、军事援助、人道物资等方面的成本不断攀升,国内舆论也开始对“无底洞式”援乌政策产生质疑。

尤其在大选临近之际,特朗普亟需展示一项可视化的外交成果,以提升民意支持率。而推动俄乌停战,无疑是一项具备宣传价值的“政绩”。因此,美国不断尝试通过谈判向乌克兰施压,意图迫使其在部分关键问题上让步,进而换取对俄的战略缓和。

然而,这种“削乌利美”的做法显然忽视了乌克兰的核心利益诉求和国内现实。结果不仅导致双方分歧愈发明显,也激化了乌克兰民间对美国的不满情绪。一些乌克兰媒体甚至公开质疑:“这还是我们的盟友吗?”

欧洲的尴尬:边缘化的参与者

此次伦敦会谈的搁浅,也让欧洲国家的角色变得格外尴尬。作为战争“第二圈层”的直接受害者,欧洲国家对战事持续早已感到疲惫。它们希望尽快恢复和平,以缓解能源、通胀、难民等多重危机。

然而在美俄两极博弈的主战场上,欧洲却愈发被边缘化,其声音和建议越来越难以左右局势。此次原本由英国发起的多边会谈被迫延期,也象征着欧洲在俄乌和平进程中“有心无力”的现实处境。

和平不是交易,必须建立在尊重之上

伦敦会谈的推迟,是美乌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揭示出俄乌冲突中各方利益纠葛之深、局势转圜之难。美国试图以妥协换和平,但其推动方式却被乌克兰视为“出卖”,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战争的终结,绝不可能依靠某一方的单方面妥协。真正持久的和平,需要各方在尊重彼此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共同寻找平衡点。否则,即便短暂的停火得以实现,也难以从根本上避免冲突死灰复燃。(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