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4月24日,美国三大股指强势收涨,给全球市场带来一股“暖风”。收盘数据显示,道琼斯指数大涨486.83点,收于40093.40点,涨幅达1.23%;标普500指数上涨108.91点,收于5484.77点,涨幅为2.03%;纳斯达克指数更是暴力拉升457.99点,最终报收17166.04点,涨幅达到2.74%。
这波行情,不仅明星科技股集体拉升,半导体板块也全线飘红,热门中概股表现亦不俗。背后真正的推手,正是美联储在凌晨时分“释放”的降息信号——一种迂回但极具市场效果的政策语言转变。
美联储暗示松口,全球市场闻风而动
美联储并未正式宣布降息,但从多个官员的表态中,市场读出了政策转向的可能性。
在美股开盘前,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克明确表示,虽然5月不会考虑降息,但若经济数据出现明显转向,最快6月就有可能启动降息程序。这一表态为市场注入了希望,投资情绪大幅升温。
随后在盘中,美联储理事沃勒又放出重磅言论:如果未来的关税政策引发大规模裁员、推高失业率,他将坚定支持降息。沃勒还特别指出,若劳动力市场出现实质性恶化,自己将倾向于更快、更多地降息。这些表态犹如“强心剂”,迅速推升股市,尤其是科技股和半导体板块大幅上扬,美债收益率也应声回落,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下跌近8个基点。
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正逐步从此前的极度谨慎,过渡到一种“有条件降息”的模糊策略。而这种转变,并非出于通胀数据改善,而是出于对经济前景、尤其是制造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担忧。
关税反噬,美国制造业步入寒冬
美联储官员为何突然对经济走势产生如此浓重的悲观情绪?一切要从制造业的真实现状说起。
曾被特朗普政府寄予厚望、寄希望于振兴本土制造业的关税政策,正在反噬美国经济。
以沃尔沃汽车为例。4月21日,公司宣布将在弗吉尼亚州的都柏林工厂裁撤250至350名员工,这是其在美国裁员计划的一部分,预计总计裁员高达800人,宾夕法尼亚、马里兰等州的工厂也在此次波及之列。究其原因,是关税造成的生产成本飙升——关键零部件价格上涨了12%到15%,导致重卡订单同比下滑18%。迫于压力,沃尔沃只能选择减员保命。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员工在培训阶段尚未正式上岗,就收到了被解雇的通知。工会代表赫尔佐格对此直言不讳:“这不是正常的裁员,而是一场失控的危机。”
汽车行业的困局远不止沃尔沃一家公司。另一家巨头斯泰兰蒂斯本月也宣布裁员900人。研究机构警告称,美国车市销量或将出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
通用汽车的情况同样堪忧。其别克品牌销量主力依赖海外进口,因此备受关税打击。投资机构因此将通用全年盈利预期下调了40%,预计公司将因关税损失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曾经代表美国制造业荣光的别克,眼下却陷入存亡边缘。
巴克莱银行近日更是直接将美国汽车行业评级从“中性”下调至“负面”,分析师直言:当前关税政策正在双重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推高成本,另一方面严重打击了企业扩张和投资的意愿。
安德森经济集团创始人帕特里克·安德森更是发出警告:制造业核心州如密歇根、俄亥俄和伊利诺伊,恐将面临新一轮大规模裁员潮。这一连串的信号说明,原本旨在复兴工业的政策,正不知不觉将产业推向衰退的深渊。
中小企业遭殃,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如果说大型企业还有一定抗风险能力,那么美国广大的中小制造商,面对关税风暴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位小企业主斯科特·安德森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他经营了一家拥有30年历史的公司,主营产品覆盖从电缆到办公文具。然而如今,这家公司因价值25万美元的库存被关税锁死在中国,面临无法支付40万美元关税的困境。结果只能冻结订单、暂停运输,员工人数从12人锐减至5人。
他的企业不是个案。大量中小企业因为无法承担突然上涨的关税成本,被迫停止运营、裁员自保。这正是制造业当前正在经历的“成本→减产→裁员→更高成本”的恶性循环。
“制造业回流”成空谈,就业承诺泡汤
关税政策背后的政治动机不言而喻。特朗普能在2016年大选中拿下多个关键州,正是靠着“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口号赢得了大量工业州选民的信任。
然而,现实比口号更为残酷。制造业早已深嵌全球分工体系,各国根据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差异化优势参与协作生产。无论是中企还是美企,都会优先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地区布局产能。所谓“逆全球化”,终究难以撼动跨国资本的理性计算。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指出,制造业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效率最大化的系统,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随意搬动的拼图。美国要想真正重建产业链,必须面临现实的劳动力成本压力。
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普遍高于亚洲国家的同行几倍不止。更为棘手的是,美国制造业面临熟练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即便工资高,也找不到愿意并能胜任岗位的工人。
凤凰“K说联盟”成员储殷也曾指出,美国的工人精神与工业文化也存在结构性缺失。在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当下,即使部分制造业能“回流”美国,也很难创造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因为生产流程已逐步被机器人和AI接管。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口号喊得震天响,工厂建得零星开,但岗位却少得可怜。所谓“制造业回归”更像是一场面向选民的安慰剂,而非可持续的经济策略。
美联储此次“暗示”降息,引发美股强势反弹,表面看是利好释放,但背后藏着的,却是美国制造业危机加深的警讯。从汽车巨头到小企业主,从关税上涨到就业流失,一场因政策误判引发的结构性困境,正在美国经济肌体内部扩散。
当初打着“重塑制造业”旗号的关税政策,如今却成为压垮企业、打击就业的罪魁祸首。所谓振兴制造的美梦,恐怕正在演变成一场无法收场的产业迷局。美联储的“巧妙出手”也许能暂缓资本市场的焦虑,但难以阻止制造业真相的揭示。(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