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关税对中国储能行业影响多大!在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政策指导下,2025年4月5日,美国启动了一项名为“对等关税”的计划。随后在4月9日,美中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白宫宣布将针对中国商品的累计关税税率从34%大幅提高至104%。紧接着在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等关税”的税率进一步上调至125%。近年来,美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有所减弱,其传统优势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频繁提高关税来减少贸易逆差并重振国内制造业。尽管这一举措对全球化程度较高的新能源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其影响程度相对有限。
一、特朗普政府加征对等关税的主要特征
一是本次“对等关税”政策并非只针对中国,具有明显的全面性贸易摩擦特征。此次关税调整以“完全对等”为名,实则采用简单粗暴的贸易逆差计算法。其核心逻辑从多边协商转向单边强制,将关税作为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武器,而非传统的贸易调节工具。特朗普发起对所有国家加征“对等关税”,表面上是为解决财政赤字,使制造业回流美国,但实际上是想以关税作为筹码,以解决美国巨额债务负担问题。法关税幅度显著提升。
二是本次“对等关税”政策使美国的有效关税率达到百年来最高点。美国关税调整采取“全球基准关税+一国一税率”的复合机制,针对不同经济体的“关税不对等程度”叠加差异化税率。特别是针对我国,“对等关税”加征至125%。如果将此前未取消的20%基准关税与新增的125%“对等关税”叠加,美国对中国产品实际征收的关税税率高达145%,形成持续施压的“关税阶梯”效应。
三是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区域分化特征显著,尤其在美墨加、东南亚转口国及欧盟贸易关系方面表现突出。对加拿大、墨西哥给予USMCA框架豁免。越南(46%)、柬埔寨(49%)、泰国(36%)等新兴制造业国家承受最高税率,通过关税梯度倒逼产业链转移。
图1:各国对美国出口依存度
四是特朗普2.0与特朗普1.0贸易战相比,“美国优先”主义更加激进。2017年至2020年,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税率从1.38%升至2.58%,累计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由2017年的2.57%上升至2020年的9.37%,增加了6.8个百分点;对来自中国以外国家商品的关税税率仅上升了0.17个百分点。特朗普2.0美国对我国关税直接影响或弱于2018年。特朗普1.0加征关税后,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2017年的19%下降至2023年的14.8%;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比重从2017年21.6%下降至13.7%。而越南、墨西哥、泰国和柬埔寨、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在2017年至2023年间与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均实现了明显增长。
图2:特朗普2.0关税政策核心是防止中国的转口贸易
二、对我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出口贸易及用电量影响
美国是全球主要消费市场,其关税壁垒直接影响对美出口,同时抑制其他经济体贸易。2001年,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占比高达83%,而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仅占17%。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发生了变化,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降至56%,而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上升到44%。特别是,中国在美国进口金额中占比从21.7%下降至13.1%,在贸易顺差中的占比从44.4%下降至20.7%,中国出口对美国的依赖大幅度降低。但是,随着美国对东南亚等地区加征关税,我国企业的转口贸易模式面临成本激增问题。
(二)对电能量市场影响
一是我国电力直接进出口主要为周边地区或国家,基本不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23年,我国电力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电力出口量较小,所占比重仅为全社会用电量的0.25%左右,而且出口地区主要为越南(119100万千瓦时)、缅甸(108005万千瓦时)、老挝(7865万千瓦时)、蒙古国(149030万千瓦时),基本不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
二是美国关税问题可能影响我制造业出口量,间接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幅度可控。高关税将导致出口外向型产业承压较大,产能利用率下降,直接导致用电需求下降,同时,出口产业链的收缩会向原材料及中间品等上游环节传导,进一步抑制产业上下游的用电需求。但为对冲出口下滑,政策引导有可能会更加倾向内需驱动型产业(如新基建、新能源装备、消费电子)倾斜,对用电量的影响会减弱。
三是东部沿海区域对美出口额显著高于对西部区域,致使东部区域的电力营销市场面临更大变化压力。2024年对美出口金额较大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浙江。这些省份用电量多以出口型制造行业拉动,主要出口产业包括:电子制造、纺织服装、家具、机械装备。同时,出口美国占该省出口额份额较高的省份包括:福建(19%,对美出口金额326亿美元)、四川(20%,对美出口金额171亿美元)、河南(22%,对美出口金额163亿美元),山西(28%,对美出口金额42亿美元)。
图3:2024年全国各省对美出口额与用电量
(三)对新能源装备产业影响
风电产业。我国风电产业链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核心部件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仍有一些技术瓶颈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包括测试验证平台、风资源测量评估技术、设计软件等基础技术、关键原材料(叶片、润滑剂)、关键部件(轴承、变流器、控制器)。
光伏产业。受2012年“双反”调查影响,我国光伏产品对美直接出口渠道长期受限。而目前,我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已形成多元化出口格局,短期对产业整体影响可控。鉴于国际形势的动态变化,仍应密切关注光伏产业链中逆变器芯片IGBT模块、封装材料EVA胶膜、POE胶膜、低温银浆、透明导电膜(TCO)靶材等“卡脖子”技术和材料可能带来的风险。
储能产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中国技术+海外制造”的供应链模式,欧洲、澳大利亚、拉美等市场也将成为后续主拓展对象。在锂电主材领域,我国实现全球一半以上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能和产量。同时,成本方面,以动力电池为例,中国电芯制造成本约为美国的0.3-0.4倍(美国同等产能成本高出约170%)。因此,短期美国无法实现从原材料、电池材料到锂离子电池的完整布局,完全摆脱锂电相关产品进口。
三、对策建议
建议国内新能源企业持续关注新能源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加强国产化率低的新型产业布局。我国风电产业在测试验证平台、风资源测量评估技术、设计软件等基础技术,叶片、润滑剂等关键原材料,轴承、变流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上,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光伏产业在逆变器芯片IGBT模块、封装材料EVA胶膜、POE胶膜、低温银浆、透明导电膜(TCO)靶材等技术和材料方面也面临“卡脖子”问题。建议国内新能源产业研究这些领域,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战略投资等,探索产业投资可行性,争取政策支持,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建议国内新能源企业深度挖潜国内市场,锚定政策红利,抢占结构性市场先机。鉴于特朗普政府高关税政策促使我国新能源产业加速向内需驱动转型,国内新能源设备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价格波动调整。建议新能源企业密切关注国内新能源设备价格趋势变化,强化投资预算刚性约束,科学遴选投资开发区域,着力提升国内优质资源获取能力,积极抢占结构性市场先机。(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