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非核氢弹”的争议不仅限于技术定义。财经媒体指出,相关概念可能被资本市场炒作,例如宝武镁业等上市公司因涉及氢化镁产业链而股价波动,但实际军事应用尚未得到官方确认。此外,美国《防务新闻》等外媒担忧该技术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尤其是其低成本量产优势(中国氢化镁成本仅为美国的1%)可能改变西太平洋军事平衡。
氢化镁爆炸装置确实代表了常规武器技术的重要进步,尤其在高温持续杀伤和战术灵活性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但将其称为“非核氢弹”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营销表述,容易误导公众和国际社会对其实质的理解。从科学角度看,它更接近高性能温压弹,而非颠覆性的战略武器。未来,该技术的真正影响可能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其在氢能储运、工业爆破等民用场景的应用同样值得关注。这一突破反映了中国在材料科学和军工复合创新上的实力,但也提醒我们在评估新兴军事技术时应避免过度渲染或误读其战略意义。(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