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布“非核氢弹”试验,老美猝不及防 新型武器颠覆战场规则。中国最近成功试爆了一种名为“非核氢弹”的新型武器,这种武器虽然不含核材料,但其威力堪比战术核弹。在一次测试中,仅2公斤的氢化镁装置爆发出了直径超过3米的火球,持续燃烧时间达2.3秒,温度超过1000℃。这一爆炸物被称为“高热低冲”,专门针对轻合金装备,从无人机到战舰上层建筑都难以逃脱熔毁的命运。
这次试验引起了全球军事界的广泛关注。4月21日,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在室外某试验场进行了人类首次受控非核“氢弹”试验,成功引爆了一枚氢基爆炸装置。这一创新性试验不使用任何核材料,而是依靠一种名为镁基固态储氢的特殊材料,引发了一场“堪比核武器”的毁灭性爆炸。
这种被外界称为“非核氢弹”的突破性进展,利用固态储氢材料的可控化学反应,在常规武器领域开辟出全新杀伤维度。相比同等质量的TNT炸药,其高温持续时间提升了15倍,但峰值超压仅为传统炸药的一半。整个过程无需核材料参与,既规避了国际核武器监管红线,又消除了放射性污染风险。
与传统的核武器不同,氢化镁装置不存在放射性尘降物的风险,因此在各种情况下部署它是合法且政治上可行的选择。这符合中国官方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强调利用常规武器和技术优势来实现战略目标。
氢化镁材料原本用于替代压缩氢气储存罐,为燃料电池提供清洁能源和热能服务。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材料被常规炸药激活后,会立即发生快速热分解反应,瞬间释放大量氢气,继而引发持续不断的高温燃烧。与传统核武器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完全依靠以氢原料为主的化学能释放特性,不涉及核反应,因此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
此次成功的推动因素之一是中国在陕西新建的氢化镁生产设施,该设施采用更安全、更经济的“一锅合成”方法,每年可生产150吨氢化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这种工业规模生产降低了制造过程中的爆炸风险,并支持军事和民用应用。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炸弹可以摧毁车辆、无人机群并封锁关键区域通道。其持续的高温可以穿透装甲和建筑物,使其成为城市战和攻击防御工事的潜在武器。未来在战场上,这种非核氢弹将发挥巨大作用,适用于攻坚战等作战场景。其强大的爆炸威力和长时间的爆炸效果,能够对大面积目标造成毁灭性破坏。此外,氢化镁装置烧完后只剩氧化镁粉末,无放射性污染,符合现代战争对环保和人道主义的要求。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