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关税政策未来可能有哪些变动!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东南亚四国太阳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柬埔寨企业税率高达3521%,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分别面临395.9%、375.2%和34.4%的惩罚性税率。这项新政策直接针对中国,迫使四国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这场关税风暴始于一年前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第一太阳能公司CEO在国会听证会上的发言,他指责中国通过东南亚向美国倾销太阳能板,导致美国工人失业,并展示了中国晶科能源在越南工厂的航拍画面。
随后,韩国企业也指控中国“借道东南亚规避关税”,一场针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围猎悄然展开。美国此次通过高关税打击东南亚产能,实质是企图破坏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网络,降低东南亚国家对华经济依存度,逼迫它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数据显示,2023年东南亚四国占美国光伏进口总量的77%,价值129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主导的产能占比近80%。美国商务部报告称,中国通过技术转移和补贴将东南亚变为“光伏殖民地”,但真正让华盛顿不安的是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的绝对优势——掌控80%的晶硅产能和75%的核心专利。
面对美国的高额关税,四国反应各异。柬埔寨因企业拒绝配合调查成为牺牲品,首相洪玛奈紧急召见中国大使,提出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光伏园区升级为“中柬能源合作示范区”。越南则采取软抵抗策略,在湄公河三角洲新建5个光伏产业园,并与中国签署40项合作协议,加速中老铁路光伏组件专列运行。马来西亚宣布东海岸铁路2028年通车后,太阳能产品可通过铁路7天直达重庆,彻底绕开马六甲海峡。这些举措表明美国的关税威胁难以迫使这些国家站队。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也非常高效。晶科能源宣布2025年底阿曼工厂投产,天合光能在阿联酋的项目提前开工,晶澳科技则将越南产能转移至墨西哥。这些布局不仅规避了美国关税,还在中东和拉美开辟了新市场。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从2024年的58%升至72%,而美国本土企业的全球市占率不足3%。这场关税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国可再生能源行业陷入恐慌,开发商警告每块组件成本将增加0.15美元,装机计划面临搁浅。同时,东南亚国家正加速“去美国化”:泰国推迟赴美贸易谈判,马来西亚与中国签署互免签证协议,越南在北部湾海域与中国开展联合巡逻。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愈发紧密,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和RCEP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网络,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削弱了美国关税的影响力。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太阳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看似是对中国的精准打击,实则是其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战略焦虑体现。东南亚四国凭借与中国的紧密合作以及自身的经济韧性,并未如美国所愿选边站。未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化,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注定难以得逞。(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