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特朗普强调中国更需要美国市场和消费者,并施压中国。美国开始利用关税谈判施压其他国家减少与中国的经贸联系。由于国内经济衰退和通胀上升的风险,加上中国的强硬反制,特朗普政府也在调整策略,考虑组建“特别小组”分析中美关税战引发的供应链危机,并为与盟友的贸易谈判提供技术支持。然而,特朗普团队本周与日本的贸易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关税战未取得积极成果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再次转向解决俄乌冲突。特朗普团队开始注重欧洲盟友的重要性,首次与欧洲盟友就俄乌问题开展磋商。这表明美国承认之前处理俄乌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将欧洲视为关键利益攸关方。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除非看到明显的进展,否则美国可能在未来几天内放弃斡旋俄乌冲突。
4月17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中东问题特使维特科夫前往法国巴黎,与乌克兰、法国、英国和德国代表举行会谈。欧洲国家参与了美国主导的俄乌停火进程,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在俄乌问题上进行了一次关键调整。未来,俄乌停火谈判将进入多方博弈的新时期。欧洲政策分析中心主席阿丽娜·波利亚科娃认为,美国意识到必须有欧洲的参与才能推动和平进程。
鲁比奥在会谈后表示,如果在未来几天内没有明确迹象表明俄乌可以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放弃努力并“向前看”。这是特朗普政府首次公开承认可能无法成功调解俄乌问题。美国国务院透露,美方已向各方提交了一份和平大纲,鲁比奥的警告意在推动各方接受这一方案。
美国乌克兰问题特使凯洛格透露,美方设想将乌克兰划分为多个区域:俄军驻扎乌东四州,英法联军进驻第聂伯河以西,乌军部署在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此外,美乌签署了矿产协议备忘录,并有消息称,美国希望乌克兰将俄罗斯天然气经乌克兰输送至欧盟的管道控制权交给美国。美国还提出过承认“克里米亚归俄罗斯”的设想,但重申不可能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
特朗普频频对华释出缓和信号,但其内阁高官却大谈借关税谈判围堵中国。特朗普暗示不会上调对华关税,甚至可能降低税率以刺激消费。财政部长贝森特则称,美方希望先与盟友达成协议,再联手应对中国。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社披露,美国正试图通过关税谈判向贸易伙伴施压,要求其限制对华贸易。而在华有商业利益的马斯克多次质疑“对等关税”政策。
特朗普对华立场的分歧体现了内部战略混乱。一些官员主张加征关税迫使中国让步,另一些则强调要推动美国经济自给自足。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及乔治城大学学者杜如松指出,特朗普政府缺乏完整的对华战略,只有零散战术。这些战术难以解决根本矛盾,特朗普最终或将在艰难的妥协和彻底的脱钩之间进行抉择。
面对特朗普对华展现出的缓和姿态,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瑟斯表示,特朗普从来就不是真心想与中国对抗。他本能是先大肆威吓一番,然后再退缩。
本周文章指出,特朗普和他的经济团队认为,作为贸易逆差国,美国在贸易战中占有优势。但实际上,中国在这场冲突中掌握着“升级优势”。美国在药品原料、廉价芯片、关键矿产等领域对中国依赖较大,在未确保替代渠道或国内产能前贸然中断贸易极为鲁莽。
特朗普本周与日本的贸易谈判也未见实质性进展。面对美方的“关税大棒”,美国的盟友们虽然都想争取关税豁免,但没有国家愿意做第一个被“宰割”的对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美国将优先考虑与“十五大”经济体的谈判,并特别提到日本、欧盟、韩国以及印度等国。尽管特朗普亲自介入谈判,显示出他希望迅速敲定一系列贸易协议的意图,但目前进行的几场关税谈判均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4月18日,五角大厦发言人帕内尔表示,美国已开始从叙利亚东北部撤出数百名士兵,将驻军人数由2000人缩减至1000人以下。美国军方正在关闭其在叙利亚东北部的八个小型作战基地中的三个。
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公告称,所有由中国建造且归中方所有的船舶,只要停靠美国港口,将根据其所载货物的数量征收费用。相关措施将在180天后正式生效,并将在未来数年分阶段上调。
同日,《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反对以色列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计划,更倾向于通过谈判与伊朗达成一项限制其核计划的协议。以色列已制定计划,拟于今年5月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打击,但特朗普已向美国中东特使明确表示,他决定不支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4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表示,尽管债市波动,但无须担心中国将美债“武器化”,也不存在中国利用其庞大美债持仓对美施压的风险。他称,如果中国抛售美债,需购回人民币,这将推高人民币汇率,而中方当前正采取相反操作,出售美债并不符合其经济利益。(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