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美芯片限令两天后英伟达CEO来华 危机公关与市场布局

2025-04-18 14:13:16 来源:学予明天

美芯片限令两天后英伟达CEO来华 危机公关与市场布局!2025年4月17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应中国贸促会邀请紧急飞抵北京。这是他在三个月内的第二次访华,距离美国政府对英伟达专为中国设计的H20芯片实施“无限期出口管制”仅过去两天。此次行程被视为一场“救火行动”,既要应对美国政策突变导致的55亿美元直接损失和股价暴跌,又要稳住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根基,并探索中美科技脱钩背景下的新生存策略。

黄仁勋面临多重压力: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持续升级、中国国产替代芯片崛起、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以及全球AI竞赛的白热化。此次访华的核心目标包括危机公关以稳定客户信心、寻求政策缓冲以应对出口管制、布局新赛道以绑定中国AI生态。

美国政府对H20芯片的出口管制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H20是英伟达为绕过2023年出口限制而设计的“降级版”芯片,性能仅为旗舰芯片H100的15%,却占据其中国区收入的80%(约45亿美元)。禁令一出,英伟达被迫取消订单并计提55亿美元损失,股价单日暴跌6.9%,市值蒸发超1.3万亿元人民币。更严重的是,中国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字节跳动此前已因担忧禁令而突击采购H20,导致市场出现“抢购潮”,服务器价格从100万元飙升至140万元,深圳华强北的芯片经销商甚至暂停报价以观望局势。

黄仁勋此行首要任务是向中国政府和客户传递“不离场”信号。他在会谈中强调“中国是英伟达非常重要的市场”,并承诺优化符合美国监管的替代产品体系。然而,这种“既要符合美国规则,又要满足中国需求”的平衡术越来越难——从A800到H20的“降级游戏”被美国政策步步紧逼,而中国客户对“阉割版”芯片的信任度也在下降。

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全球战略具有三重不可替代性。2024年英伟达中国区营收达171亿美元,同比增长66%,占全球总收入的13%。若禁令持续,分析师预计其2025年损失可能高达180亿美元,中国数据中心业务占比或跌至个位数。英伟达在中国拥有4000名员工、150万CUDA开发者、3000家合作企业,其自动驾驶芯片Thor已被比亚迪、小米等车企采用。黄仁勋曾直言,中国蓬勃的软件实力是其创新的重要动力。中国是全球AI应用最活跃的市场,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英伟达需要中国场景的数据反馈来优化产品。若失去这一试验场,其技术迭代速度可能被华为昇腾、寒武纪等本土芯片超越。

面对芯片禁令的“硬脱钩”风险,黄仁勋试图通过技术合作开辟新增长点。此次访华期间,他密集接触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机器人企业,并参观国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释放出转向“机器人+AI”生态的信号。英伟达计划通过仿真平台Isaac Sim和CUDA软件吸引中国开发者,将硬件劣势转化为软件生态优势。此外,英伟达正尝试与中国国产芯片企业“绑定”。例如,华为昇腾910C和寒武纪MLUarch04已能部分替代英伟达产品,而英伟达可能通过技术授权或联合研发,在国产化浪潮中保留一席之地。这种策略既是对美国政策的妥协,也是对中国市场现实的低头。

英伟达的困境折射出中美科技博弈的残酷逻辑。美国试图通过芯片禁令延缓中国AI发展,却迫使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华为昇腾解决方案已可对标英伟达旗舰产品,DeepSeek等本土AI模型甚至在算力受限下实现突破。这种“技术围堵”反而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英伟达的案例揭示了跨国科技公司在政治博弈中的脆弱性。其商业模式依赖全球分工(如台积电代工)和开放市场,但美国的长臂管辖与中国的反制措施使其陷入“选边站”困境。黄仁勋的频繁访华和高管减持套现行为进一步暴露了资本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焦虑。

美国的出口管制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一方面,中国加速构建自主产业链;另一方面,英伟达等企业被迫调整布局,例如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印度。这种“去风险化”虽能短期避险,却可能推高全球科技成本,延缓AI技术普惠。

黄仁勋此次访华是一次典型的危机应对:短期内,通过高层公关和替代产品稳住市场;长期看,需在技术合作与地缘政治间寻找新平衡点。然而,随着中国国产芯片性能提升(如华为昇腾)和AI模型成本优势显现(如DeepSeek R1的每百万token成本仅0.14美元),英伟达的垄断地位正被动摇。未来,英伟达的“中国战略”将面临双重考验:一是美国政策是否进一步收紧;二是中国企业能否在AI芯片和算法上实现完全自主。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将决定全球AI产业格局的最终走向。(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