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日美贸易谈判将在华盛顿举行。这场被日本媒体称为“平成时代最重要谈判”的博弈不仅关系到日本汽车、半导体等支柱产业的存亡,还可能成为首相石破茂挽救日本经济的最后机会。面对特朗普政府的高压关税政策,日本能否在谈判桌上守住经济命脉?石破茂的“带刺妥协”策略又将如何破局?
美国对日本发起的“对等关税”攻势已直击要害。24%的普遍关税远超日本预期,覆盖钢铁、半导体等核心出口品,其中半导体产业面临全球供应链瘫痪风险。25%的汽车惩罚性关税使日本对美汽车出口成本暴增,丰田、本田等车企股价大幅下跌。此外,美国指控日本操纵汇率,并要求日本在农产品进口和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采购上让步,试图用关税撬开日本保护最严密的国内市场。
面对生死线,石破茂的谈判战术呈现矛盾性。他公开警告美国关税“扰乱全球经济秩序”,称“不认同为速签协议而让步”,塑造对美强硬形象。同时,他也承诺扩大对美投资至1万亿美元,试图以经济利益换取关税豁免。此外,日本企业加速产业链“去美化”,如丰田提升墨西哥工厂产能,索尼斥资百亿在越南建芯片厂。然而,日本手握大量美债却不敢抛售,自民党明确表态“不将美债作为谈判工具”,削弱了威慑力。
即便谈判成功,日本仍面临结构性危机。25%汽车关税若落地,预计造成13万亿日元损失,占GDP的2%。若日元被迫升值或贬值,都将对出口竞争力和消费复苏产生负面影响。少子化与老龄化加剧,实际工资连续两月下滑,内需引擎熄火。石破茂虽承诺千亿企业援助基金,但拒绝追加预算的立场受到在野党的抨击。
当前局势与1985年“广场协议”时期惊人相似,但日本已无当年筹码。80年代美国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强制日本开放市场,如今同样剧情恐重演,但日本半导体全球份额已从50%跌至10%。借鉴80年代赴美建厂经验,本田计划将北美产能提升30%,但在25%关税下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历史学家警告:“若谈判失败,日本可能重蹈‘失去的三十年’覆辙,但这次没有IT革命救命稻草。”
谈判可能走向三种结局:日本以扩大农产品进口、承诺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为代价,换取汽车关税豁免,但半导体产业让步难以避免;谈判破裂触发全面关税战,日股暴跌,日元汇率失控;中日加速经贸合作对冲风险,3月中日达成20项共识,青岛港试点数字货币结算或成破局关键。
东京大学教授山田一郎评论道:“这不是一场普通谈判,而是日本经济模式的生死答辩。”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博弈都将重塑东亚乃至全球产业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