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压垮美国咖啡店主 小店主的绝地反击。我经营了15年的五金店可能要关门了……电话那头,俄亥俄州的汤姆声音发抖。这位58岁的退伍军人怎么也没想到,让他破产的不是疫情,不是电商冲击,而是华盛顿政客亲手抡起的关税大棒。
走进任何一家美国社区小店,货架上中国制造的商品能占到七成。从五金工具到节日装饰,从自行车到微波炉,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支撑着数百万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90%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看似针对中国的关税,实则成了美国小店的“割肉刀”。洛杉矶华人商会的林会长算过一笔账:一个进价20美元的中国产工具箱,关税从10%涨到25%后,零售价必须提到32美元才能保本。而沃尔玛同款自有品牌只卖28美元——小店主们被逼到墙角。
在得克萨斯州边境小镇,玛利亚的杂货店橱窗上贴着“最后清仓”的告示。“以前每周能卖300包中国产一次性餐具,现在价格翻倍后,建筑工人们都改用不锈钢饭盒了。”她苦笑着擦拭积灰的货架,“政客们说这是在保护美国工厂,可我们镇上根本没有餐具厂啊!”
芝加哥联储2024年第一季度调查显示,中部地区小企业倒闭率同比激增40%,其中批发零售业最惨烈。经济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毛细血管栓塞”——看似微小的终端商业体死亡,最终会导致整个经济机体缺氧。
华盛顿智库“繁荣美国”在年初的听证会上曝出猛料:政府宣称关税带来的数百亿美元收入,实际三分之二来自美国本土企业进口环节增值税。这就好比为了惩罚邻居,往自家水井里投毒——喝到毒水的全是自家人。那些喊着“美国优先”的政客,办公室用的中国产咖啡机却享受着关税豁免。佐治亚州的小农场主杰森气得直拍桌子:“他们给跨国公司开绿灯,却让我们这些真正用中国农机配件的人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