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台民进党邀请专家就“解放日关税:解题与方案讨论”进行报告。赖清德听取报告后表示,投资“脱中入北”是正确方向,台湾面对变局仍能保持优势。“北”指的是所谓的“全球北方经济体”,这一概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发达经济体归类为“北方经济体”,欠发达经济体则被归类为“南方经济体”。然而,国际上对“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划分存在不同解读。
台湾社会对“脱中入北”这一概念的理解颇为复杂。《联合报》文章指出,要么“脱南入北”,要么“脱中入美”,赖清德提出的“脱中入北”实际上是在用“北”遮掩“美”。文章认为,“北”字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另一篇评论更加直接地质疑,绿营想“脱华入日”而不可得,赖清德遂提出“脱中入北”,实则是想“脱中入美”,但美国并未给予实质性支持。
媒体分析认为,赖清德的言论不过是“倚美抗中”的翻版。特朗普此前对台大幅加税32%,已严重打击了民进党所谓“台美关系史上最好”的论调。即便暂定90天后执行,也还是被多征10%关税。这表明美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相反,中国始终遵守世贸组织规则,持续打造透明、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成为不确定世界的“稳定之锚”。
自民进党2016年上台后,力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损害同胞切身利益的“脱钩断链”,但两岸经济往来却持续加强。2024年两岸贸易额达到29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9.4%。今年1至2月,两岸贸易金额达4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8.8%。大陆长期以来都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也是台湾保持贸易平衡的重要支柱。
赖清德推动“经济脱中”,导致台湾地区对美贸易顺差大增,这也是特朗普政府对台课以重税的原因之一。有分析指出,若维持以往对陆出口40%、对美出口15%的比例,特朗普即便加税也不会如此高。赖清德的政策已将台湾经济拖入困境,除了高额税收,台积电也被迫向美国转移大量资源。
赖清德声称台湾正快速进入“北方”之列,但韩国和日本在经济运作上并未走“脱中入北”的路线。日本在中国经济崛起后迅速增加对华贸易量,2022年对华出口占比达19.4%,超越对美出口的18.7%。同样,韩国对华出口占比也高达22.8%,明显超过对美出口的16.1%。特朗普挥出关税大棒后,中、日、韩进一步强化经济合作,加快自贸区谈判。
在野党人士指出,“脱中入北”等于承认此前宣传的“新南向”策略失败。企业“入北”人力投资成本更高,且特朗普政策随时可能变化,前途叵测。英国《经济学人》分析认为,特朗普的“对等关税”经济战最终将“让中国再度伟大”。台湾《中国时报》评论认为,若赖清德继续“脱中入北”,只会付出巨大经济代价,阻碍台湾发展,并导致两岸情感疏离。
赖清德的“脱中入北”灵感可能来自百年前日本福泽谕吉主张的“脱亚入欧”。然而,历史潮流已发生变化,如今是“东升西降”,赖清德的举措显得不合时宜。(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