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第一个周末,美国各地的苹果零售店出现了一场罕见的消费热潮。顾客们蜂拥而至抢购iPhone,门店员工形容现场“像假日季般拥挤,但人们脸上写满焦虑”。这场由美国政府加征关税政策引发的抢购潮,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价格飙升的担忧,也暴露了全球供应链动荡下科技巨头的脆弱性。
几乎每位顾客都在询问iPhone是否即将涨价。这种集体焦虑直接转化为购买力: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洛杉矶等主要城市的苹果门店,周末销量远超往年同期水平,甚至创下淡季销售纪录。消费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苹果将54%的中国进口关税全额转嫁,顶配版iPhone 16 Pro Max的售价可能从1599美元飙升至2300美元,涨幅达43%。即使是基础款iPhone 16,价格也可能上涨34%(约296美元)。这种预期直接触发了“早买早省”的消费心理。一位顾客坦言:“现在不买,未来可能要花两倍的钱。”
讽刺的是,这场抢购潮与苹果的股价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自美国政府宣布关税计划以来,苹果市值在三天内蒸发超过5000亿美元,创下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最大跌幅。矛盾的根源在于供应链的地缘风险:iPhone约90%的产能依赖中国,而新关税直接针对中国制造的商品。尽管苹果近年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和印度,但这些地区的产能仅占10%左右,难以短期内替代中国工厂。
更棘手的是,苹果长期奉行的“价格不变策略”面临挑战。自2017年iPhone X起,旗舰机型起售价始终保持在999美元。若维持这一价格,苹果需承担额外关税成本,利润率将大幅缩水;若涨价,则可能重挫销量。彭博社分析称,苹果可能通过压榨供应商利润、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来缓解压力,但无论哪种选择,都是断腕求生。
为应对关税冲击,苹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动用5架包机将中国和印度制造的iPhone紧急运往美国,清空现有库存以延迟涨价;加速向越南、印度转移生产线,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熟练度远不及中国,短期内产能提升有限;通过游说政府争取豁免,同时要求供应商降价以分担成本——后者可能引发供应链企业的反噬。然而,这些措施仅是权宜之计。分析师指出,若美国坚持高关税政策,苹果或被迫在美国本土建厂,但这一过程需4-5年,且成本高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电子产业链的“去中国化”将推高整体生产成本,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眼前的抢购潮或许能短暂提振苹果第三财季业绩,但其代价可能远超预期:消费者提前换机将导致后续季度销量疲软;若iPhone价格长期高企,部分用户可能转向安卓阵营;不仅是iPhone,美国超市的中国制造家电、日用品同样遭抢购,暴露出关税政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广泛冲击。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却直接伤害了本国消费者利益。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这是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美国人的钱包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苹果的抢购潮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碰撞的缩影。当政治决策与商业逻辑冲突时,企业不得不“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被动”,消费者则在不确定性中陷入非理性决策。未来,若关税政策持续,科技行业或将迎来更剧烈的震荡:要么通过技术创新消化成本,要么彻底重构全球供应链——无论哪种路径,阵痛都不可避免。对于普通消费者,唯一确定的是:那个“高性价比全球化”的时代,或许正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