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军将新购F-16V战机(第70批次)集中部署至台湾东部台东县,引发岛内外广泛关注。作为台军现役最先进的空中作战平台,这批号称“新锐战力”的F-16V战机为何不部署在西部接近台海一线的空军基地,而是选择地形封闭、远离正面战区的台东?其中既有传统战力保存思维的延续,也暗藏应对“环岛封锁”态势下突破口选择的战略考量。
战力保存:躲进东部山脉后方是“首选之选”
首先,战力保存仍是台军部署F-16V至台东的核心考量之一。由于台岛面积狭小、纵深有限,一旦爆发高强度军事冲突,西部机场很容易在第一波打击中被摧毁。而F-16V作为近年来台军重点打造的“精锐中坚”,无论从采购成本、装备性能,还是战时指挥体系构建而言,都是台军最需要优先保护的空中力量。
因此,将这些新型战机部署至东部具备天然屏障的基地,是台军现有条件下最现实的选择。以台东志航基地为例,其背靠中央山脉,不仅具备天然的地形屏障,还配备了地下洞库系统。飞机通常不直接暴露于跑道上,而是停在深入山体的加固机库中,机库的开口朝向东侧太平洋,规避了来自西侧的精确打击风险。换句话说,即使对方拥有精确制导武器,想要穿越高山命中东侧洞库的开口并不容易。
此外,东部地区历年来便是台军“战力保存战略”的核心区域。台军在花莲、台东等地部署战机,不仅是基于战术上的考虑,更是在有限资源下“保住一点”的权宜之计。
应对“环岛封锁”:台东成唯一可寻求外援方向
近几年,解放军持续推进环台军事演训,以航母编队、大型水面舰队及联合兵种协同行动形成的“围岛态势”越来越具实战意味。在这种局势下,台军对“被封锁”已不再是假设,而是必须应对的现实威胁。
台岛四面环海,一旦东西南北方向同时受压,西部与南部航道首当其冲最易遭打击,北部邻近东海方向同样风险极高。反倒是东部面向广阔太平洋,水域宽阔、战场空间大,具备一定的战术回旋余地。
从这一角度看,台东的战略地位骤然提升——它或将是台军未来唯一可能通过的对外支援通道。无论是寻求海上补给、空中支援,还是部署远程通信、侦察和指挥平台,东部海域都可能成为台军赖以生存的“最后门户”。
因此,部署F-16V在此,不仅是为了避免首轮摧毁,更是为在最关键时刻维系与外部力量之间的联系与互操作能力提供保障。台军希望即使在“围岛封锁”形成后,也能凭借东部的空军战力制造“撕口”,引导外援力量进场。
担忧垂直登陆:东部不再是“天险”
长期以来,台湾军方普遍认为岛内东部地形复杂、山多地险、海岸线以悬崖峭壁为主,是“天然的防线”。因此,台军的主要防御体系集中在西部海岸,而东部则相对“轻装”。
但这一判断,正在被新的登陆方式所挑战。随着现代登陆作战方式向“垂直登陆”“立体夺岛”方向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地形不适合登陆”早已不是绝对屏障。以直升机投送、伞降突击、快速垂直渗透为代表的作战方式,完全可以绕过岸线障碍,直接打击纵深目标。
若对手从正面牵制、侧翼突入、背后登陆的立体攻势成为现实,台军东部后方的重要设施将首当其冲,特别是志航基地一旦遭突袭,可能令台军战略节奏彻底失衡。
对此,台军内部显然已有警觉。新锐战机部署在台东,除了承担战力保存、空域制控等职能外,也是在未雨绸缪——一旦解放军采取“背后开刀”的突袭路线,F-16V可以迅速升空拦截、打击登陆平台或空中投送目标,尽可能将威胁扼杀在早期阶段。
台军选择台东,是“无奈之选”更是“唯一之选”
综上所述,无论是战力保存、应对环岛封锁,还是预防东部垂直突袭,F-16V战机部署到台东的决策,都并非偶然。作为目前台军最倚重的新一代空中主力,F-16V的部署位置本身,已成为台军在“极限设想”下的关键布防节点。
从岛内视角来看,这种部署或许是“兵力有限下的最佳选择”;但从更大层面分析,也暴露出台军战略空间狭小、战力运用受限、外援依赖严重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面对解放军愈加常态化的环岛演训与打击能力提升,台军的所谓“保存战力、打破封锁”的设想能否落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而这也再次印证一点——台湾问题终究不是靠几架战机的部署可以解决的,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备战,更不在于幻想外援,而在于回归和平、停止挑衅。否则,哪怕战机藏得再深、飞得再快,也难逃大势之中覆巢之痛。(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