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中国这次反制行动是“亮剑” 贸易战再升级背后的真相!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输华商品全面加征34%关税,以回应美国此前针对中国商品的单边关税政策。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美国贸易霸凌行为的强硬回应,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国家利益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
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范围从高科技产业逐步扩展至全领域,试图通过“脱钩断链”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然而,中国通过优化进口结构、扶持国内产业和扩大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逐渐掌握了主动权。此次加征关税既是自卫反击,也是打破美国“单边规则”的关键一步。早在2024年,中国就对关键矿产资源如镓、锗实施了出口管制,直接冲击了美国军工和半导体产业供应链。这种精准打击让美国意识到,中国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反制手段兼具战略性与技术性。
面对中方的对等反制,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迅速指责中国“不公平竞争”,并试图将美股暴跌归咎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种言论不仅荒谬,更暴露了美国在贸易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美国长期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中国企业实施芯片断供和制裁实体清单等单边措施,却对中方依法采取的反制措施横加指责。美方一面炒作中国“产能过剩”,一面又抱怨中国商品价格低廉冲击其制造业,这种自相矛盾的叙事实则是为了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维护美国经济霸权寻找借口。更讽刺的是,美国一方面在世贸组织指控中国“违规”,另一方面却无视其钢铝关税违反多边规则的事实。2023年,WTO专家组在美国施压下裁定中国反制措施“违规”,但中方明确指出,争端根源在于美方的保护主义行径。
美国对华贸易战不仅仅是经贸摩擦,更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从特朗普到拜登政府,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将中国锁定在低端制造领域,但中国的反制措施直击其软肋。中国控制全球98%的镓供应,而此类资源是半导体和军工生产的命脉。美国的制裁越严厉,其自身产业链的脆弱性就越暴露无遗。中国还通过放缓美企并购审批、要求技术共享等条件,倒逼美国企业在中美政策间“二选一”,迫使跨国资本重新权衡利益。尽管美国商务部采取了报复性措施(如对中国镀锡钢征收122.5%反倾销税),但这难掩其焦虑。美国农业和制造业已在贸易战中损失惨重,若继续升级冲突,最终买单的将是美国消费者与企业。
中美的博弈已引发全球连锁反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警告,贸易战导致供应链中断、投资信心下滑,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中国的反制措施获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默示支持,因为这些国家同样苦于美国的“长臂管辖”与单边制裁。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前财长保尔森等人士多次呼吁重启对话,企业界更担忧失去中国市场。2025年3月,保尔森紧急访华探讨经贸合作,反映出美国精英层对“脱钩”后果的深刻忧虑。
历史经验表明,从2018年大豆出口暴跌80%,到2023年美企因反制损失千亿订单,美国每一次“极限施压”最终都反噬自身。如今,中国已具备更完善的产业链、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多元合作网络。美国的霸权式胁迫注定徒劳无功。中方的“亮剑”是对单边主义的必要反击。当美国财长贝森特高喊“不公平竞争”时,世界更应追问:是谁在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打压他国企业?是谁将世贸规则视为政治工具?答案不言自明。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