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美国国债市场经历了一场史诗级抛售。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单日飙升18个基点,30年期收益率暴涨23个基点,创下2020年3月疫情初期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场抛售不仅动摇了美债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地位,更引发了对全球资本格局重构的深层思考。美债曾被视为“无风险神话”,如今却成为市场恐慌的“泄洪口”,其背后或许是一场百年未遇的金融秩序变革。
美债的“避险属性”源于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机制奠定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而美债则成为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的核心资产。20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霸权,仍维持了美债的信用背书。
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标志着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债成为国际资本的主要锚点。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评价:“美债的流动性支撑了全球贸易的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债收益率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一度暴跌,投资者涌入美债避险,其“避风港”属性达到顶峰。2020年疫情期间,美联储无限量化宽松(QE)政策推动美债规模激增,但收益率仍被市场压制在低位,凸显其避险功能。
然而,这一神话的根基正在动摇。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超过120%,财政赤字可能突破GDP的10%。宏观策略师Simon White指出,当资产被政治工具化时,它就不再安全。
美债市场的暴跌始于对冲基金的“基差交易”平仓。这类交易利用美债现货与期货的价差进行高杠杆套利,杠杆率常超过10倍。当市场波动加剧时,基金被迫抛售美债以填补保证金缺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2025年4月初,美银MOVE指数(衡量美债隐含波动率)飙升至125.7,创年内新高,市场流动性几近枯竭。
俄乌冲突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行为引发全球警觉。中国、日本等主要债权国加速减持美债,转向黄金和多元化资产。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债占比已从峰值40%降至25%,黄金储备激增800吨。日本因日元贬值压力,连续9个月减持美债超550亿美元。
美联储在通胀与衰退间陷入两难。尽管核心PCE通胀率仍达2.8%,但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反复波动,加剧了美债收益率的不确定性。贝莱德CEO芬克警告称,滞胀风险可能迫使美联储重新考虑加息。
历史上三次标志性事件可为镜鉴:1995年“格林斯潘奇迹”中,美联储通过降息实现经济软着陆,但美债收益率因财政赤字扩大而攀升,与当前情景高度相似;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贝尔斯登破产引发美债收益率单日波动超50基点,与2025年4月的抛售规模相当;2016年特朗普胜选后,市场担忧财政扩张政策推高债务,美债遭遇短期抛售,但随后被美元回流效应缓解。
本轮抛售叠加了“去美元化”趋势。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1年的72%降至2024年的58%。中国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范围扩大;欧盟尝试以欧元结算能源贸易;印度、沙特加入“本币结算同盟”。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正在被重新诠释——区域性货币联盟或成新趋势。
机构投资者转向通胀挂钩国债(TIPS)和大宗商品。10年期TIPS收益率跌至1.8%,反映市场对滞胀的押注。黄金价格突破300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各国央行连续三年增持超千吨。东南亚、非洲国家的主权债与科技股成为新避风港。1970年代滞胀期,美股回报率达15%,而当前资本正重新审视新兴市场资产的抗风险能力。
美债抛售潮的本质是全球对美元信用基础的集体反思。历史经验表明,单一货币主导的体系终将因过度负债而瓦解。未来可能的演变包括:短期内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加深,美联储或被迫干预市场流动性;中期全球贸易结算体系加速分裂,区域性货币联盟崛起;长期数字货币与黄金可能构成新储备体系的“双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曾言:“金融史的进步,总是以旧神话的破灭为代价。”美债抛售潮或许是这场变革的序曲。当资本不再盲目追随“避险神话”,一个更加多元、均衡的全球金融秩序将在阵痛中诞生。(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