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招致多国强烈反制。这一政策在美国国内也引起物价上涨、股市下跌和经济衰退的担忧。
美国声称其政策旨在捍卫国家利益,但深入分析发现,其逻辑充满矛盾。美国认为在全球贸易中吃亏,希望通过“对等关税”迫使贸易伙伴降低壁垒。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对等关税”是基于贸易逆差的比例来推算税率,而非实际税率。例如,美国对欧盟加征20%关税时,声称欧盟的综合税率为39%,却未接受国际机构的核验;对越南加征46%关税,仅凭美越贸易逆差比例决定,与越南的实际税率无关。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化的霸权逻辑。
美国强调货物贸易逆差,但忽视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突破1万亿美元,2024年顺差近3000亿美元。这种复合结构反映了美国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垄断地位。若他国对好莱坞电影或微软系统加征关税,美国将难以应对。
此外,“吃亏论”掩盖了美元霸权和跨国利润转移的真相。美国企业通过离岸架构和转移定价手段,将海外利润滞留避税天堂,这些利润既未计入国内GDP,也未转化为本土再投资。因此,巨额贸易逆差更多是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和跨国资本逐利的结果,而非他国掠夺所致。
从加税效果看,美国已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供应链中的关税成本嵌入各个环节,最终导致整车成本可能增加超过50%。类似情况在智能手机、家电和钢铁等行业也存在,表面上的“对等”税率远不能反映企业和消费者承担的实际成本。
同时,加征关税的成本转嫁给国内消费者,工薪阶层面临通胀和税负双重压力。日常消费成本上升,低收入家庭生活压力加大。为抑制因关税引发的通胀,美联储被迫维持高利率,房贷和车贷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