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被广泛视为“作茧自缚”,其核心问题在于政策设计脱离经济规律、加剧国内矛盾,并破坏全球贸易秩序。
从经济逻辑来看,美国将贸易逆差简单归咎于“不公平贸易”,却忽视了经济内部失衡的根源——国内储蓄率长期低于投资率。即使加征关税,也无法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反而推高进口成本,加剧通胀。例如,2024年美国贸易逆差增至9184亿美元,较2017年上升50%,但关税未能扭转逆差趋势。此外,美国“对等关税”的计算公式以贸易逆差除以进口总额再折半,被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斥为“邪恶的愚蠢”。这种机械化的计算忽视汇率、供应链联动等复杂变量,导致政策脱离实际。例如,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后,每辆车成本增加超4700美元,销量或下降300万辆。在国内经济方面,关税推高日常商品价格,加重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加剧贫富分化。税务基金会估算,新关税将使普通家庭税后收入减少,而富裕阶层通过企业减税获益。例如,2025年美国通胀率居高不下,美联储被迫推迟降息,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力。同时,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美国汽车制造业依赖进口零部件,关税导致供应链断裂。捷豹路虎暂停对美出口,斯特兰蒂斯裁员并关闭工厂,均反映企业无法消化成本压力。穆迪公司预测,若关税持续,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将升至60%。
在国际社会层面,欧盟、加拿大、巴西等已宣布报复性关税。例如,欧盟对美钢铝制品加征260亿欧元关税,加拿大对美汽车征税25%。美国单边主义引发“共输”局面,全球平均关税水平超过1929年大萧条时期,多边贸易体系濒临崩溃。此外,美国破坏世贸组织规则,导致国际社会对其信任下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贸易战将阻碍可持续发展目标;德国基尔研究所测算,美国新关税或使其经济产出一年内下降1.7%。
历史教训显示,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曾引发全球贸易萎缩,而美国当前政策与之相似。若继续推行,可能引发滞胀甚至衰退。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降低对美依赖,扩大内需与“一带一路”合作。同时,精准反制(如限制稀土出口、加征34%关税)直击美国高科技和农业领域痛点。
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本质是用“19世纪思维解决21世纪问题”。其核心矛盾在于经济逻辑错误、政治利益驱动和国际规则破坏。历史已反复证明,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而开放合作才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