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架都空了?”关税政策落地前美民众疯狂囤货 恐慌性购买席卷全美!2025年4月初,美国超市和电器城挤满了疯狂扫货的消费者。从电子产品到日用品,货架上的商品迅速被清空。中国品牌的电视机尤其受欢迎,纽约市民佩格罗为了买到一台海信40英寸电视,跑遍两家百思买门店,甚至打电话请求店员预留最后一台库存。这场囤货潮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后普通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恐慌。
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对中国、印度等国征收更高税率,措施将于4月9日生效。尽管政策尚未落地,但美国民众已从历史经验中预见到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美国人曾因供应链中断陷入卫生纸和消毒液短缺的窘境;此次关税可能导致的物价上涨,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的消费狂潮。密歇根大学3月的调查显示,民众对未来的物价预期飙升到新高。
这种恐慌迅速蔓延至各阶层。大学生罗奇赶在关税生效前囤积加拿大品牌的健身服和爱尔兰啤酒;全职妈妈萨纳夫里亚大量购买冷冻食品以应对未来开支压力;连亿万富翁库班都在社交媒体呼吁粉丝囤积能储存的商品。消费者心理明显转变——与其被动承受涨价,不如提前透支购买力。
中国电视断货现象尤为突出。表面看,这是因为关税直接打击了电子产品价格——美国市场约30%的电视依赖中国进口,而海信、TCL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占据主流。深层原因是,中国厂商早已为贸易战布局。2025年1-2月,中国电视出口量逆势增长6.7%,达1509万台,但面向美国的出口量却暴跌26.6%。中国企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加速将产能转移至越南,以规避关税壁垒;另一方面猛攻拉美、中东非等新兴市场,填补北美份额的流失。留在美国市场的少量库存自然成了稀缺品。佩格罗抢购的最后一台海信电视,正是这种供应链调整下的幸存者。
民众的疯狂采购看似理性选择,实则暴露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彭博社直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美国成了最大输家——美股两天内蒸发47万亿美元,美元避险地位动摇,国际资本开始抛售美国资产。高盛将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上调至35%,标普500指数预期点位被连续下调。
更严峻的是,关税引发的通胀预期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库班指出,连美国本土商品都可能借关税之名涨价。例如,屋顶维修工人要求客户48小时内决定报价,以防材料成本骤增;中药企业CEO鞠佳明为应对供应链风险,不得不囤积酱油、蚝油甚至儿童零食。当普通家庭为抢购电视负债时,经济韧性正在被透支。
中国的应对策略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尽管对美出口受挫,但通过向越南转移产能、深耕“一带一路”市场,中国电视在拉美、中东非的销量分别增长18.6%和5.8%。这种灵活调整使得中国厂商在关税高压下仍保持出口额增长1.4%。反观美国,加征关税虽短期内安抚了部分选民,却迫使企业承担成本、消费者买单,最终加剧内部经济矛盾。
在这场博弈中,新兴市场成为关键变量。墨西哥因被加征25%关税,中国电视对其出口量下滑15.1%,但巴西、沙特等国的需求增长填补了缺口。全球供应链如同流动的沙丘——关税壁垒或许能暂时改变沙丘形状,却阻挡不了沙粒向成本洼地迁移的趋势。
美国民众的囤货潮,本质是对政策不确定性的应激反应。但当抢购的电视装上客厅、囤积的食品塞满冰柜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若关税长期化,普通家庭如何承受持续上涨的生活成本?中国企业又如何平衡新兴市场的低价竞争与利润空间?
答案或许藏在这场危机的两面性中。对中国而言,供应链外迁虽是无奈之举,却也倒逼产业升级和全球化布局;对美国来说,挥舞关税大棒虽能换取政治筹码,但若失去消费者信心与国际资本信任,经济的“内伤”将远比货架空荡更难修复。当佩格罗们为抢到最后一台电视庆幸时,一场关于经济韧性的全球竞赛已然悄然打响。(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