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次挥舞关税大棒,这次连企鹅生活的小岛也没放过。此次美国推出的关税政策主要包括两部分:普遍关税和互惠关税。
普遍关税是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加收10%的关税,覆盖面广且简单粗暴。互惠关税则是根据美国单方面计算的贸易逆差比例来对其他国家的商品加收相应甚至更高的关税。例如,美国通过将一个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逆差除以该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得出所谓的“关税率”。这种算法实际上反映的是贸易不平衡的程度,而不是实际征收的税率。比如印尼的例子中,179亿美元的逆差除以280亿美元的出口额,得到约64%的关税率;越南的例子则更为极端,达到约90%。
这不仅影响国家间的税收问题,还可能波及到个人海淘成本、全球经济风向以及投资策略。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们在一次网络直播会议中指出,这次的影响可能比2018-19年的贸易摩擦更严重,特别是叠加了“互惠关税”的精准打击后,情况更加复杂。
中国面临高额关税,但直接冲击相对可控。根据大摩的计算,加上这轮普遍和互惠关税,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的加权平均关税可能高达65%,这是目前全球最高的。然而,中国经济体量大,出口占GDP比重相对较低,因此整体经济增长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中美之间的谈判难度较大,涉及贸易、科技、地缘政治等多个方面,快速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较低。
韩国和台湾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这次除了10%的普遍关税外,韩国被加征25%的互惠关税,台湾更是高达34%。这对两地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尽管有豁免的消息,但由于供应链复杂,最终需求下降仍会对上游产生打击。
越南过去几年承接了中国的产业转移,但现在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高达26%-27%,谈判难度仅次于中国。关税实施后,中国生产零部件、越南组装再出口美国的模式吸引力大大降低。
日本汽车业受关税影响显著,但许多日本公司在美建厂生产,这部分收入不受关税直接影响,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印度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较低,可以通过增加购买美国产品来平衡贸易差额,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较大。
墨西哥和加拿大如果符合《美墨加协定》的要求,可以完全豁免这次的关税,这使它们在吸引投资方面更具优势。东盟其他国家也受益于供应链转移,但现在面临更高的关税壁垒,之前的优势可能被削弱。
面对复杂的局面,大摩建议采取防御性策略,优先考虑风险小、受国际贸易冲击少的领域。看好印度、国内需求驱动型行业(如公用事业、电信服务、必需消费品)、特定金融股、航空航天与国防、黄金等避险资产。新加坡和阿联酋也有一定的优势。而韩国、台湾、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与科技硬件等行业则需谨慎对待。
关于中国,虽然整体关税高,但国内市场巨大,受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中国政府可能会加快已有的2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并推出更多措施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其他国家也可能通过降息等货币政策来缓解压力。(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