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评论员:马斯克五月底或黯然离场

2025-04-03 14:49:28 来源:头条

上周,埃隆·马斯克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电台专访时,被问及未来动向时抛出重磅消息:他预计将在5月底前完成一个为美国政府节省高达一兆美元的计划,而这一计划一旦收官,他将辞去“政府效益部”的职务。

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任务完成,人走茶凉。然而如果仅以“任务完成”来解释马斯克的辞职动机,显然太过单薄。毕竟,熟悉马斯克的人都知道,他一向不满足于阶段性胜利,也不会轻易中途抽身。既然他当初选择走进这片政治的浑水,就绝不会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之际突然打道回府。换言之,除了所谓“任务完成”这个客观理由之外,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的主观因素在推动他离开。

评论员:马斯克五月底或黯然离场

那么,这些隐藏的主观动因到底是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溯到马斯克与特朗普团队的合作起点。

在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之前,我就曾预言:马斯克与特朗普这段“政治姻缘”必定会以分道扬镳告终。如今看来,这个判断似乎应验得比谁都快。自特朗普上台至今短短七十多天,马斯克不仅搅动了美国政坛,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联邦政府的运行节奏。从高层官员到情报人员,人人自危,“今天还在,明天未必”的不稳定感笼罩着整个华府。而在这场“制度颠覆式”的实验中,马斯克可谓推波助澜、全情投入。

但当我们聚焦到马斯克个人的得失时,却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他似乎从这场政治游戏中一无所获,甚至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首先,从商业层面看,特斯拉在这段期间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无论是在海外市场还是美国本土,股价与销量双双下滑。大量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对马斯克紧跟特朗普政府的举动表示强烈不满。这种反弹情绪蔓延之广,已经对特斯拉的品牌形象构成实质性冲击。对于马斯克来说,这可不是可以轻易忽略的小事——他可以不在意舆论风向,但绝不能看着自己的生意跌入低谷。

其次,更令人担忧的是马斯克个人的安危。据他本人透露,自己已多次收到死亡威胁,并曾明确表示:“如果哪天我突然身亡,请相信我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为此,他不仅将一些机密文件托付给可靠的朋友,还安排了极为严密的安保措施,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就寝休息,都有保镖形影不离。这样的生活显然远离了“科技狂人”的理想状态,而更像一个惊弓之鸟。

如此高度的警觉和不安,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马斯克对当前政治生态的极度失望和对前景的深刻判断。他想改变世界,但不一定非要通过政治手段;更不必与特朗普这样立场多变、团队内斗不断的势力捆绑在一起。对马斯克而言,政治只是一种实现理想的路径,而非唯一选项。

此外,有一个绕不开的现实是:马斯克无论多么有影响力,也无法竞选美国总统,因为他并非出生在美国。这意味着,他不可能在制度框架内完成他对美国的“改造计划”。这一点,他自己当然心知肚明。

正因为如此,马斯克的离开不仅是合理的,更是必然的。他深知继续留在特朗普团队中,只会让自己深陷政治漩涡,进退维谷。退出,不失为一种更聪明的策略。而他此番主动请辞,若能与特朗普和平分手,可视作一次“软着陆”,既为自己保留退路,也给对方留足颜面。

但问题在于:这种软着陆的局面能否持续,尚存变数。如果马斯克和特朗普中有一方不肯善罢甘休,彼此再起争端,不排除“硬着陆”的可能性。届时,这对曾经的“盟友”或将彻底决裂,甚至成为公开的对手。

总的来说,马斯克的辞职决定,背后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战略方向的调整。他与特朗普的分道扬镳,既是一次及时止损的抽身,更可能是一种重新出发的姿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回归科技本业、远离政治旋涡的马斯克,也可能见证他从另一个方向再度发力,继续实现他那场“改变世界”的宏图。(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