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专家:美伊开战的可能性非常小

2025-04-01 10:18:22 来源:百家号

2025年3月,美伊之间的紧张关系再次升级。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再度对伊朗发出强烈警告,明确表示若核协议谈判无果,美国将实施“史无前例”的空袭,并同步加征第二轮高压关税。这番措辞激烈的表态距其在2024年重启对伊朗全面制裁仅仅几个月时间,再度将两国关系推向战争边缘。

专家:美伊开战的可能性非常小

伊朗方面迅速反制。《德黑兰时报》刊登社论称,伊朗导弹部队已完成部署,全部进入地下发射阵地,随时可以发射,用以应对这场可能彻底撕开潘多拉魔盒的危机。与此同时,波斯湾局势急剧升温:美国海军“福特”号与“杜鲁门”号两大航母编队已完成集结,形成双舰部署态势;伊朗则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启动高强度军事演习,全国动员60万人进入最高战备状态,一场潜在的大规模冲突似乎只差临门一脚。

一、美伊战略角力的核心意图

1. 美国的“极限施压”模式延续

特朗普政府在处理伊朗问题上延续了其第一任期的铁腕作风——经济制裁、军事恫吓、代理人战争三管齐下。自2024年起,美国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空袭,意图切断伊朗在中东的战略延伸;紧随其后,美国情报机构被曝介入刺杀伊朗高级核科学家,显示其“斩首行动”的策略升级。

然而,这种策略也带来了两面性困境:一方面,伊朗牢牢掌控霍尔木兹海峡与红海要道,对全球能源运输构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攻势激起地区反美情绪,美国若进一步介入,将极有可能触发新一轮地缘政治连锁反应。

2. 伊朗的“不对称作战”思维

与美国常规军事优势不同,伊朗始终秉持“非对称打击”原则,以代理人网络和弹道导弹为核心支柱。伊朗在国内构建了纵深防御体系,包括深埋地下的导弹基地,部署了如“泥石”、“流星-3”等可覆盖以色列全境及美军中东基地的中远程导弹。

专家:美伊开战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外部操作上,伊朗依托胡塞武装在红海实施反舰骚扰、利用真主党在黎巴嫩牵制以色列南部防线,形成战略牵引。哈梅内伊虽强调“谨慎应对”,但坚决拒绝在制裁与威胁下屈服,其言行表明,伊朗已彻底丧失对美谈判的信任基础。

二、国际力量格局中的牵制与撕裂

1. 俄罗斯的实质介入

俄伊关系近年来愈发紧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伊朗向俄罗斯提供大量无人机技术与导弹元件,换取俄方在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制裁提案的否决支持。若美伊爆发冲突,俄罗斯很可能趁机扩大在叙利亚、伊拉克的军事部署,增强对美在中东行动的牵制能力。如此,美伊之争将不仅仅是地区冲突,更可能变质为全球大国博弈的新战线。

2. 欧洲盟友的“观望姿态”

尽管美国积极推动“阿拉伯北约”框架,试图孤立伊朗,但欧洲盟友态度明显保留。德国与荷兰已宣布暂停其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西班牙公开拒绝参与波斯湾巡航。这不仅反映出欧洲国家对中东战争外溢风险的忧虑,更说明跨大西洋同盟在伊朗议题上的共识已经瓦解。

三、战争可能性与多重风险评估

1. 军事层面的实战分析

从军事角度看,若美军发动大规模空袭,虽可摧毁伊朗部分核设施与导弹阵地,但伊朗庞大的地下军工网络、广布的导弹基地以及代理人网络将使美国难以实现“彻底去核”目标。更重要的是,伊朗可随时通过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发动地区性多点反击,造成海湾油田瘫痪,进而激起整个中东的不稳定。

专家:美伊开战的可能性非常小

回顾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国虽迅速推翻萨达姆政权,却被卷入长达十年的游击战与重建困境,耗资高达2万亿美元。而伊朗的地理条件与政治组织结构远比伊拉克复杂,美军能否承受下一场消耗战的战略与财政成本,值得质疑。

2. 经济层面的全球影响

伊朗若动手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全球将面临直接能源冲击。油价可能飙升至每桶200美元以上,通胀压力骤增。虽然美国可启动战略石油储备应对短期冲击,但长期而言,这将直接打乱全球供应链与大宗商品市场秩序。

此外,特朗普提出的“二级关税”制裁若实施,将扩大域外企业对伊朗贸易的风险,动摇全球贸易规则的基础,导致国际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加剧地缘经济的不稳定。

3. 国内政治压力的双向博弈

在美国内部,特朗普虽在共和党强硬派中保持优势地位,但传统建制派与中间选民对战争前景抱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担心陷入“又一场中东泥潭”。

伊朗方面,长期遭受制裁已使国内经济严重萎缩,社会矛盾积聚。尽管伊斯兰体制下政权基础稳固,但若全面战争爆发,基层民众是否依然支持强硬抗美,值得观察。

四、危机中的对话尝试与潜在转圜

尽管局势高度紧张,但并非完全没有缓解空间。当前阿曼正作为中间方尝试促成美伊恢复间接沟通。伊朗方面提出以“加沙停火”为切入口,美国则要求伊朗先行冻结核计划。虽然“换条件、设前提”的博弈仍在继续,但这种“分阶段”谈判至少为双方留出了台阶,避免陷入彻底破局。

国际社会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主张通过联合国框架推动多边解决机制,强调地区稳定与非战争解决原则;欧盟也在重启2015年伊核协议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重回外交轨道。历史一再证明,中东问题若陷入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维,只会导致更深层的混乱与仇恨循环。

理性回归是唯一出路

可以说,当前美伊对抗已达近年来最紧绷状态。但从现实判断,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德黑兰,都并不具备或真正渴望发动一场全面战争的意志与资源。特朗普所谓“极限施压”,更多是为谈判增加筹码;而伊朗展示导弹与战备姿态,也是在宣示自身底线,不容轻侮。

未来局势的走向,关键取决于三个变量:特朗普政府如何平衡内外压力、伊朗核计划是否实现关键突破、以及国际社会能否形成有效协调力量。在这个全球局势日趋碎片化、多极化的时代,一次中东冲突的全面爆发,很可能成为撼动国际秩序的催化剂。

战争或许从未远离,但理性从未失效。如今各方必须把手放在刹车上,而不是油门上。世界,已经伤不起再一次的中东灾难。(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