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已展现出对“后冲突时代”的布局。他强调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处于“全面戒备状态”,同时宣布多项经济目标:到2030年,将非资源和非能源出口增加三分之二,国产高新技术产品份额提高1.5倍,GDP增速超过七国集团。这种“军事强硬+经济转型”的双轨策略,在2025年的讲话中可能进一步强化。尽管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4.1%,但西方制裁的阴影仍在:进口替代计划进展缓慢,科技领域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正如普京所说:“我们不能把经济命脉交给别人。”这种紧迫感在2025年或将转化为更激进的政策,比如加大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投入,或是推动卢布的国际化进程。
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停火协议给俄乌局势带来了新变量。若协议达成,俄罗斯可能获得对乌东四州的实际控制权,而美国则可能以解除部分制裁为筹码,换取俄罗斯在中东或其他地区的妥协。这种“有限缓和”对普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它能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为大选造势;另一方面,如何平衡与欧洲的关系,避免被贴上“亲美”标签,将考验克里姆林宫的外交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学者郑润宇分析,若美俄关系缓和,普京可能调整对西方的措辞,将矛盾焦点转向“欧洲反俄精英”或“美国前政府”。这种策略在2024年的国情咨文中已有端倪:普京将“恐俄症”的帽子扣在“西方自由主义者”头上,为未来的外交转向埋下伏笔。
尽管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多次强调民生问题,但俄罗斯的社会矛盾依然尖锐。2024年,贫困率仍高达9%,人口负增长趋势未改,年轻人外流现象严重。为应对这些挑战,普京提出了“家庭”“健康长寿”等国家项目,计划在低出生率地区投入750亿卢布,并将平均预期寿命目标提高至78岁。但这些措施能否见效,取决于经济转型的速度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更关键的是,民众对战争的耐心正在经受考验。2024年,俄军在前线的推进速度放缓,征兵困难、装备损耗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若2025年俄乌冲突仍未结束,普京需要在国情咨文中给出更明确的胜利时间表,否则可能面临国内舆论的反弹。
普京推迟的这场国情咨文本质上是俄罗斯战略选择的缩影。在核威慑与经济发展之间、在对抗西方与寻求缓和之间、在战争动员与民生改善之间,克里姆林宫正走在一条钢丝上。如果俄乌冲突能在胜利日前夕画上句号,这场讲话可能成为普京的“封神之作”;但若局势失控,它也可能成为俄罗斯内外交困的开端。无论结果如何,2025年的春天都将被载入俄罗斯史册。普京的国情咨文既是对过去五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六年的赌注。赌的是,俄罗斯能否在风雨中稳住航向,赌的是这位政治强人能否续写传奇。(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