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哥大成为亲巴勒斯坦人士的“声援基地”,引发了政界挺以人士的不满。时任哥大校长米努什·沙菲克因未能明确表态“反犹口号是否违反校规”,最终导致自己离职,也让哥大面临失去捐款的风险。
今年3月起,特朗普政府逐步“清算”当时参与校园抗议的学生带头人。首位被捕者是刚刚毕业的马哈茂德·哈利勒,他是一名出生于叙利亚的巴勒斯坦难民,现已获得美国绿卡。哈利勒曾是抗议行动中的“分离主义”首席谈判代表。特朗普政府援引了一项移民法条款,以“损害美国外交政策”为由将其拘留。
随后,来自约旦河西岸的哥大本科生莱卡·科迪亚因学生签证逾期居留而在新泽西州被捕。另一名曾参与哥大抗议的印度籍学生兰贾尼·斯里尼瓦桑由于害怕遭到逮捕,选择“自愿离境”。斯里尼瓦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的生活与未来被彻底摧毁,仅仅因为她行使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哥大领导层提醒外籍学生,此刻发表同情巴勒斯坦人的言论处于危险时期,因为没人能保护他们。对哥大而言,真正的“致命打击”是政府欲切断学校的经济命脉。哥大每年接受约50亿美元的联邦合同和拨款,如果这部分收入被削减,教学和科研资金将迅速枯竭。因此,哥大从一开始就不希望惹火特朗普政府,甚至在他上台后悄然删除了官网上针对DEI政策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