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胡塞武装并不甘示弱。空袭次日,该组织便向红海北部的“杜鲁门”号航母发射18枚导弹和无人机,宣称这是对“美式暴行”的回应。胡塞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放话:“所有美国军舰都将成为我们的靶子!”
特朗普的目标始终是伊朗。他在社交媒体上划下红线:“胡塞武装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将被视为伊朗的挑衅,德黑兰必须承担后果!”美国情报部门多次指控伊朗向胡塞武装输送导弹和无人机,尽管德黑兰否认,但联合国专家组的调查报告和多次武器查获记录让这一指控难以回避。
伊朗的反应同样强硬。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警告:“我们不会主动开战,但任何威胁都将招致毁灭性回击。”这种姿态背后有中俄的支持。北京会晤后,三国在军事、经济、外交上的联动愈发紧密,正在重塑中东的权力天平。
美国的困境在于,军事打击虽能短期内削弱胡塞武装,却无法根除其生存土壤。也门历经十年内战,胡塞武装早已与地方部落深度绑定,沙特联军的干预反而激化了反美情绪。红海航道的安全牵动全球贸易神经,冲突升级可能导致航线中断,国际油价飙升与供应链危机将给美国带来更大压力。
这场突袭暴露了美国中东战略的悖论:武力威慑可以制造震慑,却换不来长治久安。过去二十年,从阿富汗到叙利亚,美军“以炸促和”的剧本从未成功,反而催生了更多极端势力。如今,特朗普的“致命风暴”可能重蹈覆辙——胡塞武装的报复已让“杜鲁门”号航母被迫后撤,而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组织也开始在叙利亚边境集结。
与此同时,中俄的“软实力”攻势正在悄然渗透。三国通过基建投资、能源合作和军售,逐步填补美国战略收缩留下的真空。伊朗的铀浓缩活动虽未公开突破禁区,但其“抵抗轴心”的联动能力已今非昔比。
特朗普的警告或许能暂时压制胡塞武装的攻势,但无法扭转中东格局的深层变革。当“美国优先”遭遇“中俄伊协同”,红海的硝烟终将飘向更远的国际政治角力场。而唯一确定的是,平民的鲜血与破碎的家园,又一次成为大国博弈的代价。(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