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集团出售港口是否涉及国家安全风险?引发全球供应链担忧。2025年3月,香港长和实业宣布将旗下分布于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套现逾190亿美元。这一交易不仅创下全球港口交易规模之最,还因涉及巴拿马运河等战略要地,引发国内外对国家安全、经济主权与全球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此次交易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是焦点。这两大港口扼守全球航运“咽喉”,承载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高达21%。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核心航道,每年约有1.4万艘船只通行,中国与拉美贸易的70%依赖此通道。历史上,美国曾控制巴拿马运河长达96年,直至1999年归还巴拿马。交易完成后,贝莱德财团将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跻身全球港口运营商前三甲。分析指出,美国可能通过算法优化航道调度、征收差别化费用等手段,对中国航运实施“软性封锁”,甚至将港口军事化,形成对华海上包围圈。
中国航运成本可能骤增,美国近期已提议对中国船只征收单次最高150万美元的“过路费”。若贝莱德配合政策,中国外贸成本可能显著上升,削弱商品竞争力。2023年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已暴露关键物流节点失控的破坏力。此次交易后,美国可通过控制港口数据、限制货物吞吐量等手段,对中国供应链实施精准打击。此外,美国正以“港口私有化”为名布局全球军事补给点。南海周边港口若被军事化,将直接威胁中国海上安全。美国还施压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马来西亚皇京港等中资项目,试图构建对华贸易包围网。
长和集团宣称此次交易为“纯商业行为”,旨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净负债率从23.6%降至18%),并聚焦新能源与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然而,多方质疑其背后存在政治胁迫。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并警告巴拿马政府“不得扩大中国影响力”,迫使长和提前退出。港澳办连续转载《大公报》评论,批评交易“漠视国家民族利益”,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更直言“商人无祖国只会沦为被欺凌的孩子”。贝莱德要求移交港口管理系统与物流网络数据,这些数字化资产可能成为美国技术封锁的工具。
跨国企业的生存困境在长和的“撤退”中体现出来,反映出海外华资在美西方系统性猜忌下的生存压力。即便李嘉诚90%资产布局欧美,仍因华人身份被视作“潜在威胁”。中国需强化审查机制,防止战略要地“经济殖民化”。《大公报》评论强调,“伟大企业家应是铮铮爱国者”,在民族大义前需超越“在商言商”逻辑。资本无国界,但企业家有祖国。
未来,中国需多措并举应对:加速建设中欧班列、北极航道及东南亚陆海新通道,降低对传统航线的依赖;发展智能港口与数字物流系统,减少对西方技术的依附;通过国际组织揭露美方“长臂管辖”,支持巴拿马等国维护主权,瓦解霸权合围。李嘉诚的港口交易,既是资本逐利的缩影,更是全球化逆流下大国博弈的注脚。当战略资产成为博弈筹码,唯有坚守国家利益底线、筑牢经济安全防线,方能在变局中行稳致远。(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