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5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在主持一场由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参与的线上会议时表示,如果乌克兰与俄罗斯未能达成和平协议,国际社会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强化乌克兰的防御能力,以防范未来可能的安全威胁。据知情人士透露,斯塔默还提出一项向乌克兰派遣超过1万名维和部队的计划。然而,此举遭到俄罗斯方面的强烈反对,克里姆林宫多次重申,任何在乌克兰部署北约军队的计划都不可接受。
尽管英法等国主张派遣部队,但欧洲各国对此事仍存重大分歧。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意大利明确表示不会参与地面部队行动,而包括芬兰在内的一些国家也尚未做出最终决定。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称,斯塔默所倡导的“志愿者联盟”计划可能面临重重困难,尤其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不向欧洲主导的行动提供军事支持的背景下,该联盟能否顺利推进仍是未知数。
在15日举行的“志愿者联盟”视频会议上,来自近20个欧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约及欧盟的领导人就乌克兰问题展开讨论。斯塔默在会后表示,俄罗斯在停火谈判中采取“有条件同意”的态度,显然是在拖延时间,并不是真正致力于和平。他强调,如果俄方拒绝“立即无条件停火”,那么西方国家将继续对俄施加更大压力,包括加大军事援助和加强经济制裁,以迫使莫斯科回到谈判桌前。
斯塔默透露,各国军事负责人将于本周四在伦敦举行会议,制定一项强有力的计划,以支持乌克兰和平协议并保障该国未来的安全。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斯塔默建议成立一支超过1万人的乌克兰维和部队,并表示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愿意提供军事人员,同时还有35个国家承诺提供武器、后勤和情报支持。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5日的会谈中也表达了坚定的支持立场。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已有“多个国家”同意参与可能向乌克兰派遣部队的行动,而俄罗斯“无权决定乌克兰和欧洲的安全安排”。马克龙认为,维和部队的关键不在于兵力规模,而是要在“关键地区”部署精锐部队,执行培训计划,并以此展现对乌克兰的长期支持。
对此,俄罗斯外交部无任所大使罗季翁·米罗什尼克回应称,马克龙此举是为西方国家直接介入乌克兰冲突寻找借口,并试图通过修改国际法律来满足自身利益。俄罗斯方面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并警告称此举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尽管英国和法国坚持推动维和行动,但意大利明确表态不会参与。据法新社报道,意大利总理梅洛尼15日通过官方声明表示,意大利政府无意派遣地面部队前往乌克兰,但仍将与欧洲及西方盟友合作,为乌克兰提供“可信且有效的安全保障”。
有分析指出,意大利当前与美国的关系较其他欧盟国家更为紧密,梅洛尼是唯一出席特朗普就职仪式的欧盟国家领导人,她领导的右翼执政联盟在政策立场上也更接近特朗普政府。因此,意大利在对乌政策上更加谨慎,避免卷入过于激进的军事行动。
芬兰方面也对派兵持保留态度。据BBC报道,芬兰总统斯图布在会后表示,芬兰愿意支持乌克兰的和平努力,但目前谈论派遣地面部队“还为时过早”,因为乌克兰尚未达成停火协议,也没有明确的和平进程。他补充说,帮助乌克兰的方式有50多种,派遣地面部队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唯一选项。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对派兵持谨慎态度。澳大利亚天空新闻台网站刊文指出,维和行动的前提是停火协议已生效,而乌克兰当前局势依然动荡,根本不具备部署维和部队的条件。文章认为,向乌克兰派遣澳大利亚部队是“极不现实”的想法。
除了国家间的分歧,西方国家内部也在面临现实挑战。法新社报道称,由于担心美国不提供足够的安全支持,欧洲一些国家正在讨论恢复义务兵役制。然而,英国和法国等国近年来在军队招募方面已经面临困难,强制征兵的举措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争议。研究显示,许多欧洲民众尚未做好参战准备,对于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度的抵触情绪较大。
尽管国际社会围绕乌克兰问题展开激烈博弈,美俄之间的沟通仍未中断。据塔斯社16日报道,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在本周举行通话,双方将就乌克兰局势及相关问题交换意见。此外,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5日也进行了电话交谈,讨论了沙特吉达会谈的后续行动,并同意继续推动美俄对话。
与此同时,俄乌双方的军事行动仍在持续。据俄国防部通报,俄军16日在本国领空摧毁了31架乌克兰无人机。而乌克兰方面则称,基辅周边地区发生了多起俄军无人机袭击事件,造成当地基础设施受损。此外,俄军正加紧推进战线,试图完全清除乌军在俄罗斯西部的残余力量。据路透社报道,俄军在本月的攻势已将乌克兰控制的俄领土面积缩小至约110平方公里,远低于去年乌克兰所宣称的1368平方公里。
16日,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确认,乌军已全面撤出库尔斯克地区的苏贾。而乌克兰《基辅独立报》报道称,尽管总参谋部尚未正式发布撤军声明,但社交媒体上公布的最新战场地图清楚显示,乌军已不再控制苏贾。
在停火前景仍然不明朗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关于向乌克兰派遣部队的讨论仍在继续,但内部分歧和现实挑战使这一计划的实施充满不确定性。未来乌克兰局势将如何发展,仍需观察美俄之间的进一步互动,以及欧洲国家最终能否就维和行动达成共识。(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