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的目光逐渐投向太空,尤其是蕴藏丰富矿产资源的月球、火星、近地小行星等。太空采矿这一曾经只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场景,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我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在中国矿业大学诞生。这款多功能太空采矿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及机器狗不同,其基本形态为六足模式,有三个轮足和三个爪足。设计者刘新华教授表示,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
太空采矿机器人需要在地外星体上完成地质勘探和矿物采集任务,钻探是必备技能。在地球上,机器人本身的重量足以支撑钻头钻进,但在月球或小行星上,由于重力较小,如何让钻头顺利钻进星体表面成了大问题。为了解决失重带来的漂移,科研团队模拟昆虫的爪刺结构,设计了特殊的爪刺足,以增强附着能力和抓地能力,从而在微重力环境下固定并进行采样。
该机器人不仅能适应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还采用了仿生六足移动结构,足末端配置车轮和锚固结构,使其能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行走。目前,这款原型机已申请专利并通过初审。
为了让机器人具备“十八般武艺”,刘新华教授团队搭建了一个特殊“训练场”,模拟近地小行星表面的风化程度和微重力环境。经过不断训练,机器人已经可以根据工作环境调整自身结构形状,适应复杂的地表环境。此外,机器人还需要在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进一步训练,以精准模拟月球表面极端环境。
开发太空资源不仅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更承载着未来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专家认为,基于现有的空间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采矿技术,人类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试验性开采近地星体上的太空资源。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具有距地球相对较近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因此对月球资源的探索研究全球关注度最高,科研投入也最大。月球表面的氦-3可作为核燃料,背面水冰资源同样重要。